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陈素真唱腔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7 08:51
  豫剧祥符调孕育于宋以降的政治、文化中心河南开封,其历史渊源悠久,由明末清初时“异军突起”的地方剧种梆子腔发展至今已逾三百年,此间名伶辈出,人才荟萃,经过大批演员的实践形成了渐趋成熟的艺术风格、旋律走向、唱法和表演程式。18、19世纪之交,经由“蒋门”和“许门”两大班社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祥符调艺人。后经历水患,“蒋门”流散,艺徒分散在省内各地及鲁西南、苏皖交界办班教戏。故学界有豫剧其他三大流派(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皆源自于祥符调一说。起初由于旧社会封建礼教的制约,限制十二岁以上的女性上台表演,祥符调经历了很长一段以男性舞台角色和男旦(外八角)的表演为主的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一批优秀的祥符调女艺人率先冲破禁锢走上舞台,开启了以“内八角”为主的新时期。祥符调也逐渐脱胎换骨,由这批优秀的女艺人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河南开封为中心发展出鼎盛之势。陈素真则是首批祥符调女艺人中的佼佼者,更与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通力合作,打开了祥符调发展新局面,揭开了现代豫剧发展的大幕。陈素真生于梨园内,长在戏台旁,授业恩师是被称为豫剧界“通天教主”的孙延德老先...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探源陈派唱腔形成因素
    第一节 二十世纪初期豫剧发展状况
        一、唱腔沿袭状况
        二、伶人生存状况及社会地位
        三、戏曲改革活动
        四、演剧场所变更
    第二节 陈素真童年时期成长环境、学戏经历
        一、生于梨园内,长在戏台旁
        二、天生热爱,天赋异禀
第二章 陈素真对他者唱腔的吸收运用
    第一节 陈素真对豫西声腔的吸收运用
        一、陈素真吸收豫西声腔的时间界定
        二、陈素真对豫西调下五音的吸收
        三、陈素真对豫西调三句腔的吸收与发展
    第二节 陈素真对民间小调的借鉴与运用
        一、《女贞花》讨饭歌-孟姜女调
        二、《春秋配》你问他因何事荒郊走马-肚疼歌
    第三节 陈素真对豫剧传统唱腔的借鉴运用
        一、对[五音]唱腔的挖掘使用
        二、对[哭剑]唱腔的吸收与变革
        三、对《蝴蝶杯》“打洞房”选段的吸收与变革
    第四节 陈素真对同时代艺人唱腔的借鉴创新
        一、对“豁牙”唱腔的借鉴创新
        二、对李剑云唱腔的借鉴和创新
第三章 陈派唱腔微观结构与板式创新分析
    第一节 陈派唱腔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一、陈派唱腔腔音、腔音列
        二、陈素真个人常用腔韵
    第二节 陈素真对板式的创新设计和灵活运用
        一、对【慢板】下韵“过板”唱法的创新
        二、陈素真对板式的灵活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豫剧“母调”论题辨正[J]. 班一.  中国音乐学. 2019(03)
[2]豫剧母调——“祥符调”源流考[J]. 马炳辉,梅胧文.  音乐时空. 2016(05)
[3]谈豫剧五大名旦的唱腔特色[J]. 王新磊.  北方音乐. 2014(18)
[4]豫剧《春秋配》名段赏析[J]. 肖扬.  大舞台. 2014(10)
[5]豫剧大师陈素真[J]. 李绍健.  当代人. 2013(10)
[6]雍、乾禁乐籍与女伶:中国戏曲发展的分水岭[J]. 项阳.  戏曲艺术. 2013(01)
[7]豫剧“五大名旦”唱腔艺术浅析[J]. 卢清丽.  中国音乐. 2012(03)
[8]清季民国戏剧改良与妇女解放的互动关系考察——以河南为例[J]. 黄文记.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5)
[9]戏曲之腔格解析[J]. 陈文革.  四川戏剧. 2010(03)
[10]关于“通用旋律动态模拟器”软件(第一版)的设计、研究报告[J]. 沈洽,邵力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7(01)

博士论文
[1]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900-1960)[D]. 陈文革.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 郭克俭.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硕士论文
[1]从吕剧四平腔看传统音乐的一曲多变[D]. 李晶.河南大学 2018
[2]豫剧表演家陈素真艺术风格研究[D]. 孔令玲.天津音乐学院 2010
[3]陈素真舞台表演艺术研究[D]. 张原.河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19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719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8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