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李万钧: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

发布时间:2016-08-18 19:15

  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李万钧: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的相关文章

李万钧: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

一 莎剧与中国戏曲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一,都是诗剧。莎剧角色用诗说话,中国戏曲角色用诗唱歌。莎剧的诗基本上不入乐,中国戏曲的诗必入乐。莎剧既有“有韵诗”,也有大量“无韵诗”,中国戏曲的诗全是“有韵诗”。莎剧的诗格律宽,中国戏曲的诗格律严。莎剧也有散文台词,多出自下层角色之口,不占主位。中国戏曲的散文台词即“白”与“打背   更多...

从莎士比亚研究看中西文化比较

无论是莎士比亚研究还是中西文化比较都是很大的题目,我想将二者结合起来,横向的探讨该问题,主要是从文学层面上分析,侧重点放在莎士比亚研究的一些焦点命题上,这样一来即可构成横向上的联系。首先,我不否认现在署名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伟大的,足以代表西方作品的高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署名为莎士比亚的作品都确实是一个叫莎士比亚的人写出   更多...

张英进:改编和翻译中的双重转向与跨学科实践:从莎士比亚戏剧到早期中国电影

内容提要:翻译是一种文化改编,而改编本身也是一种翻译。莎士比亚的喜剧《维洛那二绅士》早就质疑了权威与作者身份的问题,由这部剧作改编的电影为研究跨语言、跨文化、跨媒体的文本与意识形态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一剪梅》是改编莎剧的早期中国电影。本文对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场景调度和双语字幕的分析,不仅揭示出民族现代性在中国的   更多...

孙惠柱:莎士比亚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莎士比亚对我们今天有些什么意义?近年来因为《百家讲坛》,我们从中国的古典里找到了很多对文化界以外的人也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莎士比亚的著作也可以这样来看,莎剧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西方人甚至认为是世俗的圣经。中国还没有这样的说法,要说“经”的话,到底是四书五经还是四大名著更经典?有趣的是,四书五经教导我们应该和谐,符合“和   更多...

周宁:迈向中西比较戏剧学的起点

内容提要 中西戏剧的比较研究应该具有学科的整体性。本文认为,叙述与展示两个概念强调戏剧交流内外系统不同的功能,是区别中西戏剧的核心概念及其比较研究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我们不仅能够解释两种戏剧传统中不同艺术特征的历史连续性与逻辑统一性,还能为系统研究确立基本范畴。一1735年,马若瑟的《赵氏孤儿》法译本登载在《中华帝国   更多...

施亮:《莎士比亚全集》的几位译者

一些人向我赞赏先父施咸荣的译作,称他是一位翻译家。但他们未必知道,父亲却多次称自己只是一名老编辑,因为他将近二十余年的生涯都是在做英美文学译作的编辑工作。他临病逝前半个月,曾经与我追忆往事,进行了一次长谈。这回长谈有三分之一工夫,是跟我谈那部《莎士比亚全集》的编辑经过,他认为这是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先父在肃反运动   更多...

董健:中国当代戏剧史稿·绪论

一 从“现代”到“当代”1989年出版《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之后,如今我们又推出了它的续篇《中国当代戏剧史稿》。从“现代”到“当代”,一字之别,意味着什么呢?前者讲的是19世纪末至1949年这一时期内中国戏剧发展、演变的历史,而后者则是对1949年至2000年这半个世纪中国戏剧史的描述,两者相加就是一部20世纪中国现代戏   更多...

丘成桐: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很多人会觉得我今日的讲题有些奇怪,中国文学与数学好象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却讨论它。其实这关乎个人的感受和爱好,不见得其它数学家有同样的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成长和风格跟他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我幼受庭训,影响我至深的是中国文学,而我最大的兴趣是数学,所以将他们做一个比较,对我来说是相当有意义   更多...

张隆溪: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近一年中,我曾数次去拜访我所敬重的前辈学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钱锤书先生,听钱先生就比较文学及一些有关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比较文学目前已在我国引起广泛兴趣与注意,北京大学集中好几个系和研究所的力量成立了大陆上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全国性的学会也正在酝酿中。在此形势感召之下,我决定不揣浅陋,把与钱先生几次谈话   更多...

世纪之交的德国戏剧

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肯定会想到是哪一个世纪之交。实际上我今天所要讲的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而不是这个刚过去的世纪之交。作为文学研究者,很多时候都是研究过去的东西,因为文学这种东西需要一段时间去关注它,所以我们研究文学大多是关心已经过去的时代,而不是当前的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 今天我首先要从戏剧讲起,在一般   更多...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全球本土化发展历程及走向

[摘 要]本文从质疑斯皮瓦克的专著《学科的死亡》中的激进观点开始,试图论证,中国的比较文学与美国的比较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生气勃勃,并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作者看来,尽管中国的比较文学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它迅速地   更多...


  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97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a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