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以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凯瑟琳娜与王熙凤的“泼妇”形象

发布时间:2016-08-18 19:15

  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年

以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凯瑟琳娜与王熙凤的“泼妇”形象

齐琳琳  

【摘要】: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两个“泼妇”形象:莎士比亚创作的《驯悍记》中的凯瑟琳娜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探究其成为“泼妇”的原因,揭示女性命运的走向。凯瑟琳娜与王熙凤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由于性格泼辣,语言犀利,行为过激,她们被视作缺少所谓的“妇德”,即“女性气质”。父权社会通过包办婚姻剥夺她们的话语权,又通过道德规范的束缚把她们驱逐到社会的边缘,使其成为相对于男性而存在的“他者”;但是她们并非像以往文学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女性一样,一味忍受,而是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与命运抗争。他们采取各种方法争取话语权并且试图恢复其女性的主体性地位。然而由于女性对自身的认识不够深刻,又受到来自社会和传统的多重压力,她们的反抗均以失败告终。而作为该形象的创造者,莎士比亚和曹雪芹虽然关注女性的生活,同情女性的命运,但是他们从根本上无法逃脱自身性别以及父权社会的影响。因此,他们作品的女性抗争注定不会彻底,必然走向失败。本文对两位泼妇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进一步诠释了两位作者的女性观,进而为莎士比亚与曹雪芹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0-03;I10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Introduction7-16
  • I. As objects under the male gaze16-29
  • A. Women without femininity18-23
  • 1. Women with sharp tongues19-22
  • 2. Women with radical behavior22-23
  • B. “Shrews”in contrast with “perfect women”23-29
  • 1. Katherina vs. Bianca24-25
  • 2. Wang Xifeng vs. Xue Baochai25-29
  • II. As rebels fighting against the patriarchal system29-48
  • A. Oppression of patriarchy29-40
  • 1. Depriving women of the rights to speak through arranged marriages29-36
  • 2. Driving women to the status of the “other”by means of ethical codes36-40
  • B. Rebellion against patriarchy40-48
  • 1. Striving for the rights to speak41-43
  • 2. Restoring subjectivity43-48
  • III. As losers struggling in the male-shavinist society48-55
  • A. Limitation of time48-50
  • 1. Deep-rooted historical tradition48-49
  • 2.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49-50
  • B. Limitation of women50-52
  • 1. Innate consciousness of submission50-51
  • 2. Superfac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female tragedy51-52
  • C. Limitation of authors52-55
  • 1. Incompleteness of progressive thought52-53
  • 2. Perspective of men53-55
  • Conclusion55-56
  • Bibliography56-60
  • Acknowledgements6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付云;论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戏剧中的浪漫主义风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田俊武;徐思园;;“驯悍”的狂欢和女性的悲剧[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3 徐朔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J];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2期

    4 李万钧;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J];文学评论;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敏敏;;爱的天使——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形象浅议[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2 李军,李玲玲;超自然因素在悲剧《麦克白》中的运用[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黎裕华;吴定祥;;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J];长城;2010年10期

    4 唐艳玲;谈哈姆莱特人物性格的多重性[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刘洪涛;裴云龙;;秩序的颠覆与重构——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悲剧因素剖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6 程戈;被扭曲的犹太人形象的艺术表达和文化诠释——重读《威尼斯商人》[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1期

    7 佟迅;;《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J];电影评介;2010年12期

    8 邓荫金;;热情与冷静之间——浅析莎士比亚笔下的喜剧人物福斯塔夫[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9期

    9 许必涵;;名字符号下的女性地位——评厄普代克《葛特露与克劳迪斯》[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5期

    10 崔银春;;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蕴含的基督教精神[J];飞天;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文治;;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诗情[A];郭沫若研究:学术座谈会专辑[C];198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刘璐;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7 龚晓斌;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秀芳;男权社会中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苏舒;《仲夏夜之梦》与《西厢记》戏剧情感表达手段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丽华;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也喆;美的重生[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6 王维民;悲剧的人性史诗:善与美的困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矫福军;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8 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学;2005年

    9 张松林;莎士比亚戏剧恶魔人物论[D];河南大学;2006年

    10 黄少华;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万钧;;从比较文学角度看李渔戏剧理论的价值[J];文艺研究;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托雷尔·莫依 ,陈本益;女权主义文学批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06期

    2 玛戈特·米弗林,鹿镭;女权主义的新面貌[J];世界美术;1993年04期

    3 曾艳兵;中外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透视[J];济宁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4 郭英剑;男性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当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述评[J];外国文学;1997年03期

    5 夏庚华;;论达洛卫夫人的女权主义意识[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1年01期

    6 李涛;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20年历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毛正天;女性意识的多维张扬——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书写策略[J];求索;2004年08期

    8 张晶;“身体”的凸显:美学转向的哲学缘起[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9 张杨;;“自己的天空”之异彩——评台湾新生代女作家袁琼琼的创作[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宁邦;张婷婷;;论梁祝戏曲中的女权主义精神[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雅琼;;男性传统被解构了吗——剧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中的女人们[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苗鑫;;女权弱势、男权霸权的历史博弈—从海迪.哈特曼的“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啼笑姻缘”谈起[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马群英;;卡萝尔:小镇中的“新女性”——从女权主义角度读《大街》[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黑特;;对话与互动——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主导文化结构分析[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5 阎纯德;;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健忘的政治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7 刘坤坤;;翻译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探索[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棉月;;贵州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与自我保护意识[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树榕;;方法:在批评标准与批评实践之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柘思 整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郑肃;[N];中国纺织报;2011年

    3 ;[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田世锭;[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杨;[N];中国妇女报;2010年

    6 克莱尔·摩塞斯;[N];中国妇女报;2003年

    7 孟鑫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一筠;[N];健康时报;2003年

    9 庄锡华;[N];文艺报;2002年

    10 徐坤;[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洁;小天地与大世界[D];苏州大学;2013年

    2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马春花;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冬;生育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美华;琼·狄第恩作品中新新闻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角度展现[D];厦门大学;2004年

    6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王晓焰;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王小梅;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解庆福;进化与女权:盘旋在心理学上空的幽灵[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菁;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D];西北大学;2002年

    2 刘霞;对女性解放本质的疑问——解读邱吉尔《九重天》和《上等女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3 高芳;白浪中的紫罗兰[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兵;让自由展翅高飞——论艾瑞卡·琼的小说《怕飞》中的女权主义思想[D];吉林大学;2004年

    5 高丽萍;传统祭坛上的牺牲[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冯媛媛;翻译中的性别意识[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吉丽娜;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中国化思考[D];吉林大学;2008年

    8 宋彦;威拉·凯瑟的女权主义思想倾向在《啊!拓荒者》中的体现[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邵江宁;解读女权主义在后维多利亚至爱德华时期英国女性作家儿童文学中的体现[D];西北大学;2008年

    10 汪玉霞;“我想我自由了”[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97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b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