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歌剧《再别康桥》分析与女中音角色陆小曼的艺术形象塑造

发布时间:2017-10-08 16:40

  本文关键词:歌剧《再别康桥》分析与女中音角色陆小曼的艺术形象塑造


  更多相关文章: 歌剧 女中音 陆小曼


【摘要】:女中音作为一个独特的声部,自十三、十四世纪复调四声部产生后,在西方平稳的发展着,并呈现出不断壮大的趋势。女中音声部作为一个具有典型艺术特征的声部,在歌剧作品中因其特殊的音质魅力而适用于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歌剧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女中音声音音质圆润、丰满,低音区虽低沉但不失明亮,高音区虽高亢但不失圆润,饱满柔和的中音区,听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纵观女中音在歌剧发展历程,女中音自十三、十四世纪四部和声出现至今,在西方的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发展不断壮大。女中音的角色也由开始多扮演奴仆、老妇等陪衬角色逐渐走上了扮演歌剧女主角的位置。但女中音在中国的发展却并不顺畅,适合女中音演唱的作品极少,而且女中音在中国歌剧中大多以配角形式出现。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并没有声部区分的概念。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声唱法的引进及新歌剧的产生,虽出现了一些女中音的曲目,但在歌剧舞台上仍没有女中音角色的一席之地。中国歌剧发展至今,其中的女中音歌剧角色寥寥无几,如施光南的歌剧作品《屈原》中的南后,歌剧作品《伤逝》中的幕后女歌者……女中音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不仅角色出现的稀少,而且即使有出现也是配角,有的甚至连角色名字都没有,都只是一直在幕后出声而未上舞台。歌剧《再别康桥》中陆小曼这个女中音角色算是女中音真正走上中国歌剧女主角的“第一人”。引言部分主要涉及到了这篇论文观点论述的主要缘由、背景、此观点现实的情况、被提出来作为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之前相关领域人士所做的一些研究情况,说明本论文的研究与之前研究情况的关系,强调本论文的主题。本论文介绍了我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相关情况,包括歌剧的题材、内容等,并为之后论文的展开阐述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后的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主要对“陆小曼”这个女中音歌剧角色进行分析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陆小曼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性格刻画和女中音的声部划分,角色的咏叹调演唱要求从而展开研究分析。以“陆小曼”这个女中音角色演唱的咏叹调为例,来进行分析研究。从咏叹调本体出发,来研究咏叹调《旋律中忘记一切》的音乐分析及演唱要求;结合笔者自身体会,分析自身演唱经历及感受,更好的分析与研究、体会“陆小曼”这个独特的女中音角色。通过两位不同歌者对“陆小曼”这一人物演绎的不同版本来更好的分析研究陆小曼这个人物形象。在总结部分,女中音这一独特声部在中国歌剧发展中进入新纪元的今天,要以一个如何的面貌来展示女中音的魅力。“陆小曼”这个女中音角色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关键词】:歌剧 女中音 陆小曼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17.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一、歌剧《再别康桥》概述11-15
  • (一)简述歌剧《再别康桥》的题材11-12
  • (二)中国歌剧的背景下正歌剧与小剧场歌剧的比较12-13
  • (三)简述《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内容13-15
  • 二、歌剧《再别康桥》的女中音角色“陆小曼”的艺术形象15-28
  • (一)陆小曼的艺术形象分析15-17
  • 1、少女时代的陆小曼15-16
  • 2、成年后的陆小曼16-17
  • (二)从人物形象塑造和性格刻画来分析17-18
  • (三)从女中音的声部划分的特征来分析18-20
  • (四)从角色的咏叹调演唱要求来分析20-28
  • 1、徐志摩、陆小曼二重唱《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21-25
  • 2、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梁思成四重唱《再别康桥》25-28
  • 三、陆小曼的咏叹调《旋转中忘记一切》演唱分析28-37
  • (一)咏叹调《旋转中忘记一切》演唱分析28-33
  • 1、咏叹调《旋转中忘记一切》音乐分析28-29
  • 2、咏叹调《旋转中忘记一切》演唱要求29-33
  • (二)《旋转中忘记一切》演唱实践33-37
  • 1、首先在心中要有一个定位,对于一个演唱咏叹调的歌者及歌剧人物本身而言的一个定位33-34
  • 2、在声乐技巧方面,结合自己的声音特点,扬长避短34-35
  • 3、把握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35-36
  • 4、坚持客观主义的音乐表演艺术风格36-37
  • 四、不同歌剧演员对《再别康桥》的演绎37-40
  • (一)钟丽燕版本的陆小曼37-38
  • (二)周阳版本的陆小曼38-40
  • 五、《再别康桥》女中音角色塑造对中国歌剧女中音角色塑造的意义40-44
  • (一)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对中国歌剧发展的意义40-41
  • (二)陆小曼对于中国歌剧女中音角色演唱的意义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47-63
  • 致谢63-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利剑;;巴洛克时期西方歌剧艺术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李玲;;中国女中音声乐视角下演唱风格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995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995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6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