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交响诗《梯尔的恶作剧》调性扩张技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15:18

  本文关键词:交响诗《梯尔的恶作剧》调性扩张技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物音乐动机 变音和弦 多元调关系交替 和声进行 和弦外音


【摘要】: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作为晚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代表人物之一,在继承李斯特、瓦格纳创作手法与风格特征的同时,继续采用高度半音化的和声手法进行调性扩张。《梯尔的恶作剧》(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是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九部交响诗之一,本文以《梯尔的恶作剧》的调性扩张技巧为研究对象,以沿用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和声分析方法为基础,并参考、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调性扩张技巧以及和声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梯尔的恶作剧》中人物音乐动机分析,探索理查·施特劳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通过节选出实际作品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谱例片段,并对其中调性扩张技巧运用行分析,从而归纳、提炼出作品在调性扩张手法上的典型特征。《梯尔的恶作剧》植根于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运用个性化变音和弦、多元调关系交替及特殊调性、高度半音化的和声进行以及高度半音化的和弦外音技巧等调性扩张手法,彰显了晚期浪漫派的典型风格,将调性推向瓦解的边缘。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个性化和弦运用、半音化和声进行、和弦外音运用以及多元调关系交替与特殊调性状态等一系列调性扩张技巧的分析与研究,力图揭示和声在理查?施特劳斯《梯尔的恶作剧》中的“描绘性”作用。
【关键词】:人物音乐动机 变音和弦 多元调关系交替 和声进行 和弦外音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课题的来源9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9-10
  • 1.3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0-13
  • 1.4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13-14
  •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理查?施特劳斯生平与交响诗《梯儿的恶作剧》15-25
  • 2.1 理查·施特劳斯生平及音乐创作简介15-16
  • 2.2 理查·施特劳斯与交响诗创作16-18
  • 2.3《梯尔的恶作剧》的创作背景18
  • 2.4《梯尔的恶作剧》人物音乐动机与艺术特征18-24
  • 2.5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个性化和弦材料的运用25-34
  • 3.1 变音和弦的运用25-29
  • 3.2 九和弦的运用29-31
  • 3.3 较少使用的自然音七和弦的运用31-32
  • 3.4 附加六度音和弦的运用32-33
  • 3.5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多元调关系交替及特殊调性状态的调性扩张技巧34-44
  • 4.1 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运用34-35
  • 4.2 多元调关系交替的运用35-38
  • 4.2.1 同三音调关系交替的运用35-38
  • 4.3 特殊调性状态的运用38-42
  • 4.3.1 悬置调性的运用39-40
  • 4.3.2 徘徊调性的运用40-42
  • 4.4 本章小结42-44
  • 第5章 半音化和声进行的调性扩张技巧44-51
  • 5.1 运用“三度关系”和声进行的调性扩张技巧44-46
  • 5.2 线性进行的调性扩张技巧46-49
  • 5.3 变格进行的个性化运用49-50
  • 5.4 本章小结50-51
  • 第6章 半音化和弦外音运用的调性扩张技巧51-62
  • 6.1 半音化倚音运用的调性扩张技巧51-53
  • 6.1.1 半音化倚音的运用51-52
  • 6.1.2 半音化倚音以及倚音的装饰性运用52
  • 6.1.3 多重倚音的运用52-53
  • 6.2 半音经过音运用的调性扩张技巧53-56
  • 6.2.1 半音经过音的运用53-54
  • 6.2.2 多重半音经过音的运用54-55
  • 6.2.3 半音经过音和弦的运用55
  • 6.2.4 和弦外音造成的经过音线性进行55-56
  • 6.3 辅助音运用的调性扩张技巧56-58
  • 6.3.1 跳进辅助音的运用56-57
  • 6.3.2 辅助和弦的运用57-58
  • 6.3.3 半音化多重辅助音的运用58
  • 6.4 和弦外音的综合性运用58-60
  • 6.5 本章小结60-62
  • 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弘;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在同中音理论体系中的运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郑中;梅西安色彩和弦表解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钟峻程;;论半音中音关系和弦连接[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陈大苍;;和弦名称的规范问题[J];音乐探索;2009年01期

5 裴贻思;;浅议变和弦[J];宿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裴贻思;;议“那不勒斯六和弦”的双重性[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崔哲;;再议增六和弦[J];大舞台;2012年01期

8 李建武;;浅析挂留和弦的构成原理与应用[J];乐器;2013年01期

9 童忠良;近现代和弦的数列结构[J];中国音乐学;1987年01期

10 童忠良;近现代和弦的数列系简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双莉;;对和声教科书里 将“属十一”、“属十三”和弦列为高叠和弦的质疑[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锦宣;;和声分析课中等和弦转调的教学思路[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张有川;;中文版中外和声学教科书和弦标记法之比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黄瑾;;非独立功能和弦辨析[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孔云霞;;传统大小调体系中的和弦思维及其规训途径研究[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和弦连接逻辑依据[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禹永一;;浅谈关于传统和声中的和弦标记[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蔡松琦;;语言与和声交融的教学实践及其他[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邹宜宁;孙瑜;;关于音乐听觉训练中的和弦听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坤;爵士和声与传统和声之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2 刘畅;坎切利《第七交响曲》浅析及和声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

3 王旌宇;交响诗《梯尔的恶作剧》调性扩张技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王桂升;对称和弦的滥觞[D];天津音乐学院;2001年

5 刘晶漪;复合和弦及其技法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6 侯婷婷;梅西安音乐的色彩—有限移位调式与色彩和弦[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7 陈雅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增六和弦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8 闫志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音乐和弦识别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李成龙;兴德米特和声与调性理论的应用分析[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姜之国;探索者之路[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037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037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4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