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哀筝”意象的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8 04:09
本文以“哀筝”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从声音到声音意象是如何形成的?“哀筝”作为文学叙辞是否并如何影响筝的历史声音?从接受者层面来说,声音意象如何影响主体的声音经验?为此,本文围绕声音意象形成过程中主体的发生进路来探讨本能表现多种风格的筝,如何形成了“哀”筝的历史审美。以演奏者、听者和意象接受者三环节所发生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声音为研究对象,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对本论题作出合理解释,从声音到意向,再从意向到意象,得出结论作为声音意象的“哀筝”不同层级的意向性活动中的显现成象,并伴随各层主体意识流动的意向性对象,其作为声音存在、意象存在、文化存在、概念存在完成了“哀筝”的顺利传达的同时,塑造了筝的历史审美风格。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敦煌莫高窟(中唐)112窟北壁西侧壁画报恩经变相(局部)伎乐④
第三章音响形态的支持53图2.分别以相同力度演奏1/2、1/3、1/8处显示的频谱图情绪心理学中的环状模型(circumplexmodel)也对泛音和和情绪的关系问题有相关结论。首先,环状模型理论先将情绪进行分类,并将其在二维空间中排列,组成为环装的关系图(图2)①,它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情绪向性(valence),例如:快乐是正向情绪,愤怒是负向情绪;第二个维度是激发程度(arousallevel),体现于生理上的动员程度。”②将八种情绪放置于两维度的空间中,横向轴是高兴(pleasure)-不高兴(unpleasure)的隐喻空间,纵向是唤起(arousal)-睡眠(sleep)的隐喻空间。而泛音与这种情绪向性有着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即高频越多,越能激发快乐、激动等高度激发情绪,音色越暗,越能激发悲伤、失望等负向低度激发情绪。结合前文对不同演奏位置的频谱分析可知,演奏者在靠近中点的位置更能使听者感受到悲伤、失望等负向情绪,当然,这对于专业演奏者已经被纳入经验范围之内,但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来论证筝如何表达哀感。因此,声音与情感的关系,是与听者的激发程度相关联的,音色越亮,高频越多,能激发快乐、激动等高度激发情绪,音色越暗,越能够激发悲伤、失望等负向低度激发情绪。从环状模型理论来看,古筝演奏中声音高频能量的变化会影响音色的呈现,音色①图引自J.A.Russell,“Acircumplexmodelofaffec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39(1980):1164.②J.A.Russell,“Acircumplexmodelofaffec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39(1980)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54的变化影响着声音的能量,能量带动着听者的激发程度,结合频谱能量分析,可知在1/2处演奏的位置高频更弱,也更能够表达“哀”感。图3.环状模型理论-环状关系图综上所述,右手1/2位置和左手作韵带来的高频能量的变化和情绪音调的同构,代表着筝曲演奏过程中,在特殊演奏法的规约下,能够引发听者“哀感”。上述唐代技法虽是从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得出,但是根据分类、考证,可发现唐代的右手基本演奏技法和左手作韵方式和当代大致相同,而建立在上述技法,有诗人直接将所观(指法描述)和所感(音响描述)相结合,虽不是演奏法记录,但是无疑为筝的演奏技法和音响特征提供了有力的感性样本,将技法所表现的音响形态以感性的方式呈现。从演奏法上来说,筝已经形成了一套能够表达悲情音韵的技法,对创作者、弹筝者和听者都是以其为依托,经验的加持和先验的音响规律的合式形成了筝之悲情音韵。第二节哀筝音响中的声情关系筝需要通过特定的演奏技法,才能够传达“哀感”,而在这个过程中,引发“哀感”并形成声情共震的要素有三点,即音色本身的特质、演奏的处理和主体的能动作用。从上文的论述中可得出结论:唐代筝的音色松软、明亮,不同的弦质可以带来不同的音色,而筝的特殊音色和演奏技法决定了筝在原始声音①的条件下更适宜演奏具有“哀感”的声音。那么,本节的主要问题是:筝的“哀情”原始声音和演奏技法,是否与主体的“哀感”心理结构有着先于声音经验的合式基础?①即没有速度、力度等条件的规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溪山琴况》的演奏论主旨[J]. 刘承华. 中国音乐. 2019(01)
[2]他者世界的自我追寻——解读诺曼·梅勒《鹿苑》中埃琳娜的身份建构[J]. 郑潇珊.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04)
[3]筝乐“尚悲”之因探析[J]. 贾阳果,黄汉华.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6(04)
[4]从琵琶用弦的演变看唐宋时期的胡乐华化现象[J]. 曹川. 中国音乐. 2014(04)
[5]梁祝故事与古典悲剧美学中的“以悲为美”[J]. 李叶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6]筝的渊源考察及其与性别文化的思考[J]. 张玙麟. 民族艺术研究. 2012(04)
[7]聆听与发声:唐·伊德的声音现象学[J]. 徐欣. 音乐研究. 2011(04)
[8]从“清浊”到“清和”——试析古代音乐美学中的“清”[J]. 滕春红.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1(01)
[9]论唐代的家乐[J]. 柏红秀,王定勇. 艺术百家. 2010(03)
[10]道家悲剧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J]. 彭继媛. 中国文学研究. 2010(01)
博士论文
[1]唐宋词声音意象研究[D]. 白帅敏.苏州大学 2012
[2]唐代科举诗研究[D]. 郑晓霞.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D]. 韩锺恩.中央音乐学院 2003
硕士论文
[1]中国古代筝人及其筝乐活动研究[D]. 张丝雨.南京师范大学 2018
[2]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的影响研究[D]. 朱素英.上海师范大学 2017
[3]清筝研究[D]. 黄若然.安徽师范大学 2016
[4]唐代前后期闺怨诗的比较研究[D]. 吴文慧.上海师范大学 2016
[5]唐筝诗中乐史资料的考察与研究[D]. 葛蓁蓁.南京艺术学院 2015
[6]《全唐诗》宴饮诗研究[D]. 张丁弋.东北师范大学 2015
[7]中国筝乐“韵之”形态分析[D]. 王乃安.南京艺术学院 2015
[8]古筝的音乐声学特征与应用[D]. 李凡.中国音乐学院 2015
[9]论中国悲情音乐及其审美的文化意蕴[D]. 宋捷.山东大学 2015
[10]汉魏之际诗歌的尚悲情结研究[D]. 刘妍妍.东北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23402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敦煌莫高窟(中唐)112窟北壁西侧壁画报恩经变相(局部)伎乐④
第三章音响形态的支持53图2.分别以相同力度演奏1/2、1/3、1/8处显示的频谱图情绪心理学中的环状模型(circumplexmodel)也对泛音和和情绪的关系问题有相关结论。首先,环状模型理论先将情绪进行分类,并将其在二维空间中排列,组成为环装的关系图(图2)①,它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情绪向性(valence),例如:快乐是正向情绪,愤怒是负向情绪;第二个维度是激发程度(arousallevel),体现于生理上的动员程度。”②将八种情绪放置于两维度的空间中,横向轴是高兴(pleasure)-不高兴(unpleasure)的隐喻空间,纵向是唤起(arousal)-睡眠(sleep)的隐喻空间。而泛音与这种情绪向性有着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即高频越多,越能激发快乐、激动等高度激发情绪,音色越暗,越能激发悲伤、失望等负向低度激发情绪。结合前文对不同演奏位置的频谱分析可知,演奏者在靠近中点的位置更能使听者感受到悲伤、失望等负向情绪,当然,这对于专业演奏者已经被纳入经验范围之内,但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来论证筝如何表达哀感。因此,声音与情感的关系,是与听者的激发程度相关联的,音色越亮,高频越多,能激发快乐、激动等高度激发情绪,音色越暗,越能够激发悲伤、失望等负向低度激发情绪。从环状模型理论来看,古筝演奏中声音高频能量的变化会影响音色的呈现,音色①图引自J.A.Russell,“Acircumplexmodelofaffec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39(1980):1164.②J.A.Russell,“Acircumplexmodelofaffec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39(1980)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54的变化影响着声音的能量,能量带动着听者的激发程度,结合频谱能量分析,可知在1/2处演奏的位置高频更弱,也更能够表达“哀”感。图3.环状模型理论-环状关系图综上所述,右手1/2位置和左手作韵带来的高频能量的变化和情绪音调的同构,代表着筝曲演奏过程中,在特殊演奏法的规约下,能够引发听者“哀感”。上述唐代技法虽是从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得出,但是根据分类、考证,可发现唐代的右手基本演奏技法和左手作韵方式和当代大致相同,而建立在上述技法,有诗人直接将所观(指法描述)和所感(音响描述)相结合,虽不是演奏法记录,但是无疑为筝的演奏技法和音响特征提供了有力的感性样本,将技法所表现的音响形态以感性的方式呈现。从演奏法上来说,筝已经形成了一套能够表达悲情音韵的技法,对创作者、弹筝者和听者都是以其为依托,经验的加持和先验的音响规律的合式形成了筝之悲情音韵。第二节哀筝音响中的声情关系筝需要通过特定的演奏技法,才能够传达“哀感”,而在这个过程中,引发“哀感”并形成声情共震的要素有三点,即音色本身的特质、演奏的处理和主体的能动作用。从上文的论述中可得出结论:唐代筝的音色松软、明亮,不同的弦质可以带来不同的音色,而筝的特殊音色和演奏技法决定了筝在原始声音①的条件下更适宜演奏具有“哀感”的声音。那么,本节的主要问题是:筝的“哀情”原始声音和演奏技法,是否与主体的“哀感”心理结构有着先于声音经验的合式基础?①即没有速度、力度等条件的规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溪山琴况》的演奏论主旨[J]. 刘承华. 中国音乐. 2019(01)
[2]他者世界的自我追寻——解读诺曼·梅勒《鹿苑》中埃琳娜的身份建构[J]. 郑潇珊.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04)
[3]筝乐“尚悲”之因探析[J]. 贾阳果,黄汉华.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6(04)
[4]从琵琶用弦的演变看唐宋时期的胡乐华化现象[J]. 曹川. 中国音乐. 2014(04)
[5]梁祝故事与古典悲剧美学中的“以悲为美”[J]. 李叶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6]筝的渊源考察及其与性别文化的思考[J]. 张玙麟. 民族艺术研究. 2012(04)
[7]聆听与发声:唐·伊德的声音现象学[J]. 徐欣. 音乐研究. 2011(04)
[8]从“清浊”到“清和”——试析古代音乐美学中的“清”[J]. 滕春红.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1(01)
[9]论唐代的家乐[J]. 柏红秀,王定勇. 艺术百家. 2010(03)
[10]道家悲剧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J]. 彭继媛. 中国文学研究. 2010(01)
博士论文
[1]唐宋词声音意象研究[D]. 白帅敏.苏州大学 2012
[2]唐代科举诗研究[D]. 郑晓霞.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D]. 韩锺恩.中央音乐学院 2003
硕士论文
[1]中国古代筝人及其筝乐活动研究[D]. 张丝雨.南京师范大学 2018
[2]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的影响研究[D]. 朱素英.上海师范大学 2017
[3]清筝研究[D]. 黄若然.安徽师范大学 2016
[4]唐代前后期闺怨诗的比较研究[D]. 吴文慧.上海师范大学 2016
[5]唐筝诗中乐史资料的考察与研究[D]. 葛蓁蓁.南京艺术学院 2015
[6]《全唐诗》宴饮诗研究[D]. 张丁弋.东北师范大学 2015
[7]中国筝乐“韵之”形态分析[D]. 王乃安.南京艺术学院 2015
[8]古筝的音乐声学特征与应用[D]. 李凡.中国音乐学院 2015
[9]论中国悲情音乐及其审美的文化意蕴[D]. 宋捷.山东大学 2015
[10]汉魏之际诗歌的尚悲情结研究[D]. 刘妍妍.东北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23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4234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