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梅花三弄》民族艺术风格赏析
本文关键词:钢琴曲《梅花三弄》民族艺术风格赏析 出处:《大舞台》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钢琴曲《梅花三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其琴风雄深雅健、朴质淳和,传神地将梅花"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的气节寓于七弦音韵之中。本文将对其中蕴含的民族风格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 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
【分类号】:J624.1
【正文快照】: 一、钢琴曲《梅花三弄》简介1.《梅花三弄》的由来《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梅花三弄》的“弄”字在古代有扮演角色或表演节目的意思。所谓《梅花三弄》的“三弄”就是把“梅花”这一曲调反复三次的意思;不过,每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琴;;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创作特色[J];音乐创作;2006年04期
2 魏廷格;论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J];中国音乐学;199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菲菲;论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民族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于莉莉;三首中国古典钢琴改编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华;;浅析中国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装饰音[J];北方音乐;2011年03期
2 唐榕;;论王建中钢琴作品的中国美[J];北方音乐;2011年09期
3 杨冯圆;;从“山丹丹”看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J];才智;2011年27期
4 韦思铭;;试论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音乐语境[J];成功(教育);2011年18期
5 杨丽莉;;王建中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3期
6 高艺;;从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探究中国改编钢琴作品[J];大家;2012年02期
7 彭浩宇;;论纵合化和弦在王建中钢琴改编作品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8 邓火;;《百鸟朝凤》:钢琴创作民族化的范本[J];广播歌选;2010年10期
9 喻靓;;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演奏艺术[J];歌海;2008年03期
10 周建峰;;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和声运用[J];歌海;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祺;对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中钢琴演奏技法的研究及其部分作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曦;论由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与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亚敏;中国钢琴独奏曲的尾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博;《中国钢琴曲五首》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李奕;从《二泉映月》和《百鸟朝凤》看传统乐曲改编钢琴曲的艺术特色[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雪茵;高师钢琴教学中关于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夏佳;《百鸟朝凤》多种乐器演绎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鞠真;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岳巍;论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小曲及其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于倩;四首民歌钢琴改编曲《猜调》的分析与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莉莉;呼唤“中国钢琴演奏之道”——评《钢琴演奏之道》及其它[J];人民音乐;2001年03期
2 刘承华;化“中西”为“多元”——从音乐发展战略谈音乐的中西关系[J];人民音乐;2001年04期
3 张巍;霜叶红于二月花——简评王建中的钢琴曲《情景》[J];人民音乐;2003年04期
4 顾笑瑜;谈中国钢琴作品“润腔”的艺术表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郭德民;论《红楼梦》的忧患意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袁秀敏;钢琴名曲《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凌瑞兰;西方音乐与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兼论中西音乐融合的理论和实践[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倩;四首民歌钢琴改编曲《猜调》的分析与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璇;论中国古曲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宋婕;王建中钢琴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怡;由器乐曲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林;;肖邦音乐创作风格初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王爱玲;浩瀚幽邃的画卷 深沉婉转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曾小红;清幽美妙的图画——《荷塘月色》赏析[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年01期
4 晋红;英语“像形诗”赏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唐桂芳;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赏析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5期
6 敬万秋;;赏析邱吉尔的“对德宣言”[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叶柏光;;辽代“千秋万岁”大花钱赏析[J];收藏界;2006年07期
8 齐周梦;樊泽民;陈俊明;凌华光;萧家贞;陈明胜;;赏析平台[J];诗词月刊;2009年12期
9 张义顺;;《故都的秋》写作特色浅析[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徐军义;;浅析《西塞山怀古》的美学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0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艳;;浅析艺术风格——论民族风格与时代风格[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钟勇军;胡正斌;;浅论兰花叶艺草赏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6年
3 胡筱铮;;对当代复调教学的几点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雷颖;;天然矿物晶体[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王承沂;;民族风格浓郁的北京西客站[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6 杨宏烈;徐汉荣;;中国近现代建筑民族风格的审美精神[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7 彭雁萍;;《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经典片段对比赏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8 朱翼峰;;“情境、激活、赏析”——浅议高中美术鉴赏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9 刘彦才;;城市建设走民族风格地方特点问题的思考——21世纪南宁市城市建设市长会议上的发言[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匡雅玲;;浅谈歌唱中“字”、“气”、“情”的处理在演唱中国歌曲中的作用[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连声;唐代银酒筹器赏析[N];中国商报;2002年
2 记者 吕红翔;《中华奇石赏析》出版[N];中国矿业报;2000年
3 再墨绿;《熊猫金币》赏析[N];中国矿业报;2002年
4 周立平;清代宫廷绘画赏析[N];河北日报;2001年
5 曹树钧;追求特色[N];人民代表报;2000年
6 叶廷芳;空悲的美[N];文艺报;2001年
7 颜顺孝;古代用人佳句赏析(二)[N];中国人事报;2000年
8 梁根祥;水韵墨彩皆有情[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红孩;此时无声胜有声[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何辉;动感·力度·哲理[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吕双燕;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4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付璐;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肖路;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张舟子;在传统和现代之间[D];河南大学;2009年
9 陈庆辉;诗兴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彩香;蒙古族图案在木门装饰中的应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2 隋星;中国民族风格赋格曲主题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3 胡娅;试论如何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D];天津音乐学院;2004年
4 张珊珊;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研究与演奏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医华;中国传统动画探索[D];浙江大学;2008年
6 张若男;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动画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漫飞;服装设计的综合民族风格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8 冯炳超;西方风景油画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郑彤;赵元任艺术歌曲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毕秋娟;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技法探微[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311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3115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