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江南丝竹笛箫演奏的“昆曲”“琴乐”传统

发布时间:2018-02-04 22:04

  本文关键词: 江南丝竹 竹笛 洞箫 昆曲 琴乐 出处:《中国音乐》2008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江南丝竹的笛箫演奏风格,以其明快、儒雅的"南派曲笛"乐风和隽永、细腻的"江南洞箫"曲韵,与其它地区传统丝竹乐乐种演奏风格大相区别而独树一帜。若溯源归宗,则可将其视为是竹笛演奏"昆曲"传统和洞箫演奏"琴乐"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这两种音乐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又无不显露出文人音乐家和演奏家介入这一乐种后的"致雅"追求影响。
[Abstract]:Jiangnan silk bamboo flute and Xiao playing style, with its bright, elegant "south music flute" music style and meaningful, delicate "Jiangnan Dong Xiao" melody. With other regions of the traditional silk bamboo music performance style is greatly different and unique. If traced to the origin of the religion.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 of bamboo flute playing Kunqu Opera and Dongxiao playing piano music,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musical styles. It also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the pursuit of elegance after the involvement of literati musicians and performers.
【作者单位】
【基金】: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国家年度”科研课题,立项批准号:03BD033.
【分类号】:J632.1
【正文快照】: 江南丝竹的演奏风格,素以“轻快、活泼、细腻、儒雅”见长,,虽然可以说这种风格是由这一合奏样式所用全部乐器的演奏风格所决定,乐队中各种乐器在演奏和相互配合上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主、次之分,但是,我们还是不能不听到和体察到,江南丝竹“轻快、活泼、细腻、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伍国栋;;《三六》与《三六》“家族”[J];中国音乐;2006年04期

2 伍国栋;;江南丝竹曲目类型及来源[J];中国音乐;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丘慧莹;乾隆时期剧学的传承与延续[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俞为民;论明代戏曲的文人化特征(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陈美林;;重视对“剪灯”系列小说的研究——《明代“剪灯”系列小说研究》序[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张淼;苍天负我 我负苍天——论元曲家乔吉的心态与创作[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戴峰;;论民俗与戏曲的关联[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7 祝克懿;“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话语的传承与偏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黄仕忠;日本大谷大学藏明刊孤本《四太史杂剧》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吴建民;;古代文学功用价值论及其当代意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4期

10 陈萍;试论普通话语音的韵味美[J];广州师院学报;199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王曦;;明代南京作家南曲用韵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万斌生;;《牡丹亭》与“临川之曲”[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延保全;;《捉黄鬼》:中原古傩的遗存与衍化[A];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张勇凤;;院本、捎戏与民间禁忌[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杨飞;;花雅主体的嬗变与戏曲史的演进[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元鹏飞;;明清戏曲中的舞蹈与社火表演浅述[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孙玫;;“三突出”与“立主脑”——透视京剧“样板戏”中的传统审美意识[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解玉峰;;论“花部”之勃兴[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谭坤;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春丽;元杂剧“悲剧说”辨析[D];苏州大学;2003年

5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8 杨毅;宗教与戏剧的文化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庆龄;吴梅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王燕飞;《牡丹亭》的传播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晓苇;文人、妓女和元杂剧[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志梅;唐寅与“三笑故事”[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任心慧;试论李渔商业化“治生”方式对其曲论及剧作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震育;明清传奇的人文精神[D];苏州大学;2002年

5 冷桂军;昆曲表演艺术的形式特征[D];苏州大学;2002年

6 舒永治;昆曲:百年传承的回顾与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7 聂心蓉;马致远杂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8 郭健敏;《红楼梦》悲剧中的喜剧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淑瑾;“梁山伯与祝英台”戏剧舞台形象之流变[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10 王锐;论元代清丽派散曲[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楼胜;;陆春龄的竹笛演奏风格探析[J];飞天;2011年16期

2 刘晓晖;;论中国江南丝竹的曲式结构[J];黄河之声;2011年14期

3 蒋伟;;郭元《管涌Ⅰ》技法解析[J];音乐探索;2011年02期

4 李兵;;竹笛演奏及教学中呼吸问题再议[J];四川戏剧;2011年04期

5 徐文心;黄悦谷;;丝竹民族音乐会同期录音效果浅析[J];音响技术;2011年04期

6 李祖胜;;二胡音乐创作中的江南风格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孙丰军;;竹笛流派的形成与发展[J];剧影月报;2011年03期

8 ;鼓乐[J];书城;1998年11期

9 邱菊;;扬琴的主要流派和演奏技法[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10 钱樱;;浙派武林筝浅论[J];民族音乐;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炎中;;形成系统 整体推进 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长效保护机制——太仓江南丝竹保护路径之探索[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陈有觉;高雪峰;;江南丝竹发源初考[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南京艺术学院[A];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机构与科研处工作会议会议资料[C];2004年

4 李福军;;试论儒家思想对大理洞经音乐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小英;;嵊州吹打的艺术特色[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阿坤;清丽的江南丝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记者 陈宗健;六灶镇打造“江南丝竹”民俗文化之乡[N];东方城乡报;2010年

3 靳卯君;名家吁请学子拯救江南丝竹[N];音乐周报;2005年

4 本报驻上海记者 张良仁 通讯员 李家麟;和谐之音飘荡社区[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杨红 陈彬斌;寻找最后的丝竹声[N];中国文化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嵇元邋本报通讯员 李帆 吴建明;太仓不绝丝竹声[N];新华日报;2007年

7 何忠安;笛声悠悠荡古镇[N];音乐生活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顾咪咪邋本报实习生 于涌仙;丝竹“无谱”长萦绕[N];解放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刁艳;唐俊乔获奖学生专场秀笛艺[N];音乐周报;2008年

10 驻江苏记者 曹蕾;张晓峰从艺60周年作品音乐会在宁举办[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晋源;中国洞箫音乐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2 阮弘;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的嬗变同异概观[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3 戴俊超;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4 钱建明;物语新声 丝竹相和[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萧舒文;20世纪中国笛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筝;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徐升;蔡敬民教授竹笛演奏艺术[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张芳芳;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野培新;论江南丝竹中的二胡演奏艺术[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5 吴雅莉;守望·传承·开拓[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莉;江南丝竹中的琵琶演奏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李霓霞;当代民族管弦乐中竹笛演奏的实践与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8 倪娜;论江南丝竹音乐的生命精神[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9 魏薇;江南丝竹中的琵琶演奏艺术[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10 代洁;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二胡与高胡演奏技法之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491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491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7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