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新课程的实施
本文选题:课程改革 切入点:文化背景 出处:《教学与管理》2008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 新课程的实施有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离不开文化的建构与引领。多元文化主义从文化相对论和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课程改革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事实,尊重各民族、种族和性别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平等权,在课程改革中避免出现文化偏见[1]。在新世纪,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推动力不断促进着教育和音乐教育多样性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世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重视知识的境域性,强调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关联,鼓励多重音乐感和创造,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教学等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指导性观念。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has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and guidance of culture. Multiculturalism, from the standpoint of cultural relativity and postmodernism, emphasizes the fact that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respect cultural diversity. Respecting the equal rights of ethnic, racial and gender groups to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voiding cultural biases in curriculum reform [1]. As a driving forc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ty of education and music educa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usic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the guiding idea of the basic music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world to emphasize the integra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usic curriculum and other subjects, to encourage the multi-music feeling and creation, an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 teaching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J6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启迪;;学校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2 熊和平;课程·知识·权力·文化——兼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动力机制[J];教育探索;2005年03期
3 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辉;特色社区教育——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0期
2 查啸虎,陈玉梅;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朱绍友;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兰军瑞;;高校班级民主化改革新模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王吉;刘训飞;;网络中的虚拟同辈群体刍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4期
7 尚超;美国“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8 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9 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李传益;论文化教育与文献传播[J];图书与情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毛勇;;人口学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速度发展过程中的反思[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伊继东;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用兰;现代传媒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境遇及提升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李代丽;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合理性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与法律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金龙;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杨曦;成都高新区离异单亲家庭普高生的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乔丽;;我国阅读现状及应对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04期
2 张楚廷;课程与课程论研究发展的十大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1期
3 王牧华,勒玉乐;生态主义课程思潮引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靳玉乐,张家军;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宁;美籍教授理查德来我院讲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朱树樝;评介林同端译注《毛泽东诗词》——兼论我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年02期
3 范家宁;趣谈比喻的民族特色[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1年03期
4 Marsella;柳介丘;严和欨;;应激的类型和测量[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81年03期
5 林书武;;奈达的翻译理论简介[J];当代语言学;1981年02期
6 孟鸿伟,宋合义,董奇,王晓平,程元善;4—8岁儿童对部分—整体图形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82年02期
7 朱智贤,钱曼君,吴凤岗,林崇德;小学生字词概念综合性分类能力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82年03期
8 梁观耀 ,张义斌;华中工学院业务课试用外文教材的情况简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2年05期
9 徐中玉;闪耀着哲理光辉的论说文——谈苏轼的《日喻》[J];名作欣赏;1982年04期
10 刘海平;新古典主义[J];译林;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六角僚子;柄泽行雄;;日中两国高龄者印象的比较(之2)——以中国为主的研究[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2 岛田启子;田洲纪子;炭谷みどり;龟田幸枝;坂井明美;;不同国度女性孕期应激反应的探讨——情感变化与应激反应激素的关系[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3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4 李毅;;语篇分析与阅读理解[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全京姬;;日语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方元;;语言实践中文化依附的困惑[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胡彩敏;;谈谈日常交际言语的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8 王素洁;;浅论鲁西北义和团起义的文化背景[A];义和团平原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9 范子烨;;麈尾的功用与源流略说[A];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马奔腾;;闻一多对道家思想的研究[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春生;文化背景墙的设计[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微言;私企海外上市看好新加坡[N];中国工商报;2000年
3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骞;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山东省沂水县龙家圈中学 姚金明 孙纪芳;国外课程教材改革的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记者 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组长 黄汉升;依据新课程方案 建设新教材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小学 郑瑛;美、日课程改革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大阪;日本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唐青林;校本课程: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高耀彬 特约记者 贺斌;面向新世纪的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耕宇;元和到元(礻右)文学的创新与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3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余志文;香港校本课程发展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胡东芳;课程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2 欧阳丽蓉;隐喻——语义迁移的动力[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毛嘉宾;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周漓云;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陈明;《花间集》与巴蜀文化[D];西北大学;2000年
6 胡晓;企业并购与文化整合——由一个案例引起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7 赵烁;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借鉴[D];河北大学;2000年
8 曾晓荣;我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9 周仕荣;贵州汉族、布依族初中生几何证明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10 夏小刚;布依族、汉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613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61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