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声乐音色研究
本文关键词:戏曲声乐音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中国戏曲,笔者应该只能算是一个纯粹的观者,听其声、观其形。即使有幸作为一名音乐学系的学生,对于戏曲理论的研究,也更多地只能站在旁者的立场去窥探其妙处。但是,无论自我身份如何,立场如何,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体的特征,是体会得极为深刻的,而其中,无疑又以“唱”字当先。 应当说,本文的原动力,是来自作为学生立场的笔者,在中国戏曲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中,寻求对于自己触动最大的那一个基因。这时,中国戏曲独有的演唱效果与演唱方式,首先占据了笔者的视野。 笔者认为,戏曲的演唱与念白,是中国戏曲声乐的整体构成。它们不仅是中国戏曲的风格标识,同时也代表着中国民族声乐的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倾向。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不灭的生命力。 然而,作为一个局外人,之所以被戏曲的“唱”所打动,之所以会在第一次接触时就有极大的听觉冲击、精神触动,最大的原因,或许又应该归结为中国戏曲演唱的特殊音色。借用林谷芳教授在北京大学讲演中的一段话:“我们看戏,生旦净末丑,他的发音部位不同,出来的音色也不同。这也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能‘听戏’,,因为每一个音色出来,我们就能确定她是旦角,是武旦、花旦、彩旦,但我们今天去听西洋歌剧,男声部分就只能是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之别,用音乐的讲法讲,它只有音区的差别,没有音色的差别。而你若要让中国人的戏曲,生旦净末丑同样一个发声,中国人戏会看不下去。所以要认识到音色在中国人的文化系统里发挥的角色。” 这里涉及到戏曲声乐的音色审美问题,而这正恰恰关系到中国人的音色观。所以,笔者认为,研究中国戏曲声乐的音色,不仅仅要揭示出音色以何种的样态呈现,考察其展现的方法与途径,还应探求产生这种丰富音色样貌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色这个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重视中华文化在音色审美上的独特传统,正视这种传统在当今与未来的继承与发展。 “唱与念,是戏曲声乐的两大组成部分,虽然表现形式不同,规律却是一致的。”基于篇幅的考虑,同时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戏曲声乐音色,仅讨论演唱音色的部分,不涉及念白。 而对于“音色”一词的界定,笔者非常赞同著名表演艺术家胡芝风老师的论述,“音色:
【关键词】:戏曲 声乐 演唱 音色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17
【目录】:
- 绪论10-13
- 第一章 “同”——音色审美的普遍追求13-22
- 一、戏曲声乐审美取向之一——肉声13-15
- (一) 中西方声乐观区别之一——声乐原理13-14
- (二) 中西方声乐观区别之二——文化背景14-15
- 二、戏曲声乐审美取向之二——气声15-17
- (一) 声之源——丹田之气15-16
- (二) 音之出——由气而发16
- (三) 腔之灵动——巧而运气16-17
- (四) 音色性润腔——气息控制17
- 三、戏曲声乐审美取向之三——圆声17-20
- (一) 圆声——字声统一18
- (二) 圆声——归于平淡的绚丽18-19
- (三) 圆声——一种文化情结19-20
- 四、戏曲声乐审美取向之四——情声20-22
- (一) 情声——演唱境界20
- (二) 情声——声情统一20-22
- 第二章 “异”——音色审美的个性追求22-72
- 一、主体制约——表演艺术创造的音色差异22-33
- (一) 行当音色——以形象塑造为目的的音色类别差22-28
- 1、戏曲行当与行当音色22-23
- 2、声形合一——“净”23-28
- 1) 音色特征之——棱角型的立音24-25
- 2) 音色特征之二——粗放型的炸音与喘音25-28
- 3、声形合一的形象塑造28
- (二) 流派音色——以演员风格追求为目的的音色个性差28-33
- 1、天赋音质与音色29-31
- 1) 方圆巧拙、高低抑扬的谭派29-30
- 2) 甜圆宽润、宛转回环的张派30-31
- 2、缺陷音质与音色31-33
- 1) 以巧补拙、独处机杼的余派老生32
- 2) 幽咽委婉、独树一帜的程派32-33
- 二、客体制约——人文环境创造的音色差异33-72
- (一) 音色的环境性特点34-64
- 1、讴吼之声——同腔异种的北方梆子腔34-50
- 1) 北方梆子腔的共性特征35-40
- 2) 北方梆子腔的个性特征40-50
- 2、低吟浅唱——异腔异种的江南戏曲50-58
- 1) 抒情柔美型50-52
- 2) 粗犷乡野型52-56
- 3) 质朴平和型56-58
- 3、乡音俗声——同种异腔的湘剧58-64
- 1) 方言归属下的异腔同化58-63
- 2) 同根文化中的异腔同化63-64
- (二) 极限音色探究64-70
- 1、宛梆、松阳高腔的花腔64-68
- 1) 音色特征65-66
- 2) 技术特征66-67
- 3) 功能特征67-68
- 2、背景解读68-70
- 1) 环境特征68
- 2) 传承特征68-70
- (三) 环境对音色形成的制约性70-72
- 1.唱腔旋律对于演唱音色的影响70
- 2.方言字音对于演唱音色的影响70-71
- 3.地理风土对于演唱音色的影响71-72
- 余论72-74
- 音频附录74-75
- 主要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附录75-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颖;;浅谈声乐表演[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2 张静;;听觉在声乐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3 ;光裕戏曲社 南京师范大学[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11年06期
4 马艳;;试论演唱调控恐惧心理的方法[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5 郭茜;;声乐演唱中情绪把握的三部曲[J];黄河之声;2011年13期
6 汪宇飞;;戏曲的声乐与器乐[J];大舞台;2011年08期
7 马青;郑野;;以声乐练习方法改进英语语音表达效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郝天培;;马致远戏曲中的悲情意蕴[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李景;;从乐感文化看关汉卿戏曲的美学特征[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管尔东;;大众文化与中国戏剧[J];戏剧文学;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德;;略论《金瓶梅》对戏曲的援用及其价值[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徐森荣;;论教育电视台“大教育”意识——兼谈许昌教育电视台《戏曲大舞台》[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3 官桂铨;;明清的蔡襄戏曲[A];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赵山林;;试论戏曲传播中的文学与音乐关系[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林红;;歌唱应给人以美的享受——声乐教学浅谈之一[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6 蔡钟翔;;金圣叹的小说结构理论[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刘诗兵;;《生死擂》引发的表演美学思考[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8 刘红;;浅谈高师声乐教学的竞争机制[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9 王胜华;;戏曲程式与民族剧种建设[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10 孙洁;;20世纪50年代京剧史探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实习记者 李小莹;当代大学生:我和戏曲有个约会[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彭 宽;戏曲要走出象牙塔[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明浩;戏曲之乡饱受流失之痛[N];人民日报;2005年
4 王慧林 记者 张轶;市音协声乐专业委员会日前成立[N];大连日报;2010年
5 夏宏;自此声乐不寂寞[N];音乐生活报;2010年
6 记者 黄小驹 实习记者 席亚男;第九届全国声乐比赛进一步提升专业性[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邹林波;所谓声乐教授[N];音乐周报;2010年
8 实习生 杨约顺 记者 王夏斐;杭州要让书声乐声在城市飞扬[N];杭州日报;2011年
9 龚冬健;声乐的表演[N];音乐周报;2001年
10 张德贤 顾颖中;少儿戏曲辅导的“三圈现象”透析[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2 黄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龙飞;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文学类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5 高小康;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与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6 范丽敏;清代北京剧坛花、雅之盛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易勤华;戏曲诗性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学锋;贾村赛社及其戏剧活动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朱崇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维芬;徐渭戏曲浅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小戈;“软”系统方法论在声乐活动中的应用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3 张乃锋;沧桑岁月里的盛衰起落[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4 毛忠;徐慕云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李雯;豫剧的历史、发展与演唱之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6 程兴旺;彦克声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7 蒋雅琴;乔吉戏曲用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郭妍琳;中国戏曲与市场流变[D];东南大学;2004年
9 张喜珊;莆仙目连戏与道教渊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玉国;从表演的差异性看戏曲与曲艺的不同美学特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本文关键词:戏曲声乐音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6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