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地琴乐背景与“西湖琴社”
发布时间:2020-10-30 00:43
古琴及其音乐文化研究近年来成为学术热点之一,随着各学科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呈现,琴乐文化之价值与意义也得以不断突显。在音乐学界,学者们更着意于从琴乐本体角度进行考证、剖析、研究,本文在其丰硕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选取“琴社”这个琴乐文化研究要素,将其放置于社会文化网络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音乐文化解析。 本研究以浙地当代古琴社团——“西湖琴社”为个案对象,透过对其琴乐观念、琴乐活动、琴乐事象的深度描述,在田野资料展现基础上,由具体分析到抽象思考,进而对我国当代琴乐文化定位进行探悉和总结。 在论述过程中,从浙地琴乐历史溯源入手,采用民族音乐学历时性研究方法对其生成流变状况进行考察研究,展现出浙地琴乐的深厚历史背景、精深文化积淀,及当代浙地琴乐与西湖琴社生成的文化背景和琴学依托。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西湖琴社历史及现状的概括性描述与分析,对其进行整体认知和宏观把握,并揭示出其在浙地琴界的重要地位及以其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之价值所在。在对西湖琴社的微观考察研究中,又选取“琴乐大众化”及“其与新浙派琴乐关系”两个着力点,对其中呈现出的琴乐事象深入观察并客观分析,揭示出当代琴乐大众化已是大势所趋,而琴社发展中与琴派的共生互动又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在围绕上述两个核心问题,对西湖琴社琴乐活动进行细微描述和深入分析前提下,进一步放眼国内琴界,对当代琴乐发展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进行阐述与思考。针对“大众化”、“精英化”两种琴乐文化定位理念进行学术探究,并提出“以大众化为基础以精英化为归宿”的琴乐传承发展策略,以期对当代琴乐实践起到正确引导作用。
【学位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J632.31
【部分图文】:
术意义和研究价值:在现阶段,它的发现已为人类型管乐器的产生和形成,提供出了一种确实存在的制,为乐器发生学和中国音乐史学写下了一页最早的古越文化遗址中骨哨类乐器大量出土,显示了文化的价值与分量,琴乐文化在其中虽还未占据较也渐渐登上历史舞台。1982 年 3 月,绍兴狮子山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房屋模型,展现出一个齐备的房中乐队。[2](图 1的两个抚琴铜俑(图 2)引人瞩目,两个乐俑采用为我国古代弹拨类乐器研究提供了价值较高的文物
揭开了古越地音乐文化面纱。在河姆渡文化、化遗址发掘整理过程中,均出土了为数不少我国音乐学界极为关注的远古时期音乐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骨哨的存在,在音乐学国音乐史学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学:在现阶段,它的发现已为人类所用直吹类形成,提供出了一种确实存在的萌芽状态形和中国音乐史学写下了一页最早的开篇。”[1]中骨哨类乐器大量出土,显示了古越地音乐,琴乐文化在其中虽还未占据较大比重,但台。绍兴狮子山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的方形铜质一个齐备的房中乐队。[2](图 1)此乐队中图 2)引人瞩目,两个乐俑采用跪姿演奏,乐器研究提供了价值较高的文物资料。由于土文物局限,关于古琴在春秋战国时期形制国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琴类乐器中,还未有
处于鼎盛时期的浙派古琴,不但为明代琴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贵的琴学史料,其中“琴谱刊印”尤其值得称道。“琴谱的广泛刊行和使用,使得琴撰者们可以将自己对琴乐的认识、指法的审美及运用等等写入琴谱,并可以流传后世,琴谱也成为这些编撰它们的琴家们树立自己的琴乐风格、标榜自己的审美取向的者,琴谱还可以使不仅是同一时期内的,甚或是不同朝代里的琴人,音乐风格的逐渐为可能。因而,琴乐文化也从原来纯粹的口传心授,发展为兼用书写资料及乐谱的传。这对琴乐风格的相对统一、琴乐流派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2]琴人、琴派琴学成就与理念得以流传后世的有效方法之一,比起心口相传的活态传承,为依据的文本传承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便利性。得益于明代印书业的盛行,继宋代《紫霞洞谱》之后,浙派琴谱得以不断刊印流《神奇秘谱》,明代朱权辑,明洪熙元年 1425 年出版;《梧冈琴谱》,明代广西平乐,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6 年出版;《琴谱正传》明代杨嘉森辑,嘉靖四十年 1561 年杏庄太音补遗》,明代萧鸾辑,嘉靖三十六年 1557 年出版;《文会堂琴谱》,明代钱塘辑,万历二十四年 1596 年出版;《藏春坞琴谱》明代郝宁等辑,万历三十年 1602 年]浙派自《琴操谱》问世以来,历代以人相习、以谱相传,至明代形成了蔚然壮观的系其源流大致如下: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1712
【学位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J632.31
【部分图文】:
术意义和研究价值:在现阶段,它的发现已为人类型管乐器的产生和形成,提供出了一种确实存在的制,为乐器发生学和中国音乐史学写下了一页最早的古越文化遗址中骨哨类乐器大量出土,显示了文化的价值与分量,琴乐文化在其中虽还未占据较也渐渐登上历史舞台。1982 年 3 月,绍兴狮子山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房屋模型,展现出一个齐备的房中乐队。[2](图 1的两个抚琴铜俑(图 2)引人瞩目,两个乐俑采用为我国古代弹拨类乐器研究提供了价值较高的文物
揭开了古越地音乐文化面纱。在河姆渡文化、化遗址发掘整理过程中,均出土了为数不少我国音乐学界极为关注的远古时期音乐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骨哨的存在,在音乐学国音乐史学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学:在现阶段,它的发现已为人类所用直吹类形成,提供出了一种确实存在的萌芽状态形和中国音乐史学写下了一页最早的开篇。”[1]中骨哨类乐器大量出土,显示了古越地音乐,琴乐文化在其中虽还未占据较大比重,但台。绍兴狮子山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的方形铜质一个齐备的房中乐队。[2](图 1)此乐队中图 2)引人瞩目,两个乐俑采用跪姿演奏,乐器研究提供了价值较高的文物资料。由于土文物局限,关于古琴在春秋战国时期形制国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琴类乐器中,还未有
处于鼎盛时期的浙派古琴,不但为明代琴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贵的琴学史料,其中“琴谱刊印”尤其值得称道。“琴谱的广泛刊行和使用,使得琴撰者们可以将自己对琴乐的认识、指法的审美及运用等等写入琴谱,并可以流传后世,琴谱也成为这些编撰它们的琴家们树立自己的琴乐风格、标榜自己的审美取向的者,琴谱还可以使不仅是同一时期内的,甚或是不同朝代里的琴人,音乐风格的逐渐为可能。因而,琴乐文化也从原来纯粹的口传心授,发展为兼用书写资料及乐谱的传。这对琴乐风格的相对统一、琴乐流派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2]琴人、琴派琴学成就与理念得以流传后世的有效方法之一,比起心口相传的活态传承,为依据的文本传承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便利性。得益于明代印书业的盛行,继宋代《紫霞洞谱》之后,浙派琴谱得以不断刊印流《神奇秘谱》,明代朱权辑,明洪熙元年 1425 年出版;《梧冈琴谱》,明代广西平乐,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6 年出版;《琴谱正传》明代杨嘉森辑,嘉靖四十年 1561 年杏庄太音补遗》,明代萧鸾辑,嘉靖三十六年 1557 年出版;《文会堂琴谱》,明代钱塘辑,万历二十四年 1596 年出版;《藏春坞琴谱》明代郝宁等辑,万历三十年 1602 年]浙派自《琴操谱》问世以来,历代以人相习、以谱相传,至明代形成了蔚然壮观的系其源流大致如下: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施咏;;当代琴社、琴馆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九[J];音乐探索;2011年02期
2 施咏;;梅庵琴派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音乐;2010年01期
3 施咏;;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一[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小迪;参禅操琴 修心明性[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2 杨丹;元韵天真 古调犹存[D];河北大学;2011年
3 黎敏;都市背景中广州当代琴人群体的雅集组织形态、琴乐语言表达的个案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徐君跃;新浙派古琴的历史与传承流变[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861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86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