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赵季平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演唱的情感表达

发布时间:2020-11-01 20:46
   “艺术歌曲”最早发源于欧洲,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产物,它是一种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音乐体裁,主要以钢琴伴奏为主。后被带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实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的真正融合。“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古诗词与中国文化真正结合到一起的体裁,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歌词精美,可以独立成诗,音乐结构精炼,具有格调高尚、雅致的特点,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近年来不断受到广大音乐学习者的重视和喜爱,是声乐学习者应该认真学习的一种音乐风格。赵季平是当代中国乐坛一位非常高产且涉及门类非常广泛的作曲家,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意蕴悠长,音律与诗歌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了的大量优秀作品。本文对《关雎》演唱的情感表达进行研究,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从创作的情感表达进行研究,主要从词的情感和曲的情感两部分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作品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从而更加准确和形象去表达音乐情感。第二章从情感在节奏中的表达进行梳理。主要从作品的整体节奏特点、乐句处理、与钢琴伴奏的融合三方面对歌曲进行研究。在分析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意蕴之外,合理的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创作,使情感变得更加饱满。第三章从情感在旋律中的表达进行研究,主要从语言的把握、色彩的把握和表演处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声乐技巧,描绘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及音乐画面,表现人物情感。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61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关雎》创作的情感表达
    1.1 词的情感
    1.2 曲的情感
2 《关雎》的情感在节奏中的表达
    2.1 作品的整体节奏特点
    2.2 乐句处理
3 《关雎》的情感在旋律中的表达
    3.1 语言的把握
        3.1.1 咬字吐字
        3.1.2 尾音处理
    3.2 色彩的把握
        3.2.1 音色的把握
        3.2.2 强弱的控制
    3.3 表演处理
        3.3.1 动作与眼神
        3.3.2 与钢琴伴奏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玉斌;如何使艺术歌曲的推广普及工作持之以恒[J];人民音乐;2000年06期

2 叶林;艺术歌曲的发展问题[J];人民音乐;2000年08期

3 ;2000年全国艺术歌曲比赛新作品获奖名单(14首)[J];人民音乐;2000年10期

4 刘宁希;试论艺术歌曲普及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5 詹桥玲;;论艺术歌曲的欣赏[J];艺海;2000年02期

6 鹿建柱;;如何使“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浅谈艺术歌曲的普及与推广[J];云岭歌声;2000年06期

7 杨扬;展示音乐与诗歌的纯美──河南省艺术歌曲比赛简述[J];东方艺术;2001年03期

8 张红霞;浅谈德法艺术歌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1年04期

9 孟赟成;浅析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流行[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苏夏;诗的音乐——关于艺术歌曲与歌曲的讨论[J];人民音乐;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荆蕾;沃尔夫《意大利歌曲集》钢琴艺术指导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贤君;从艺术歌曲的界定看建国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的特征[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2 刘也愚;艺术歌曲的体裁界定及其艺术特征[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杜乡;十九世纪德法艺术歌曲审美及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秦晓燕;德国早期艺术歌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常晶;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6 张盈;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奥艺术歌曲与法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异同之初探[D];西南大学;2008年

7 赵亚男;十九世纪德法意艺术歌曲之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闫妍;西方艺术歌曲溯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9 杨雪;福列法国艺术歌曲中诗歌内涵的音乐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杜娟;法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演奏风格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6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866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8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