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思:民国歌词的诗意研究
本文关键词:诗与思:民国歌词的诗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国时期的歌词上承学堂乐歌时期的创作之风,下启1949年后的大众流行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调。它承载着人们的悲欢爱恨呈现着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和人物情感。在长达38年的时间里,无数词作者们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满含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其中既有对自然家园的歌咏赞叹又有儿女情长的缱绻缠绵,更有哀民生之多艰挽狂澜于既倒的时代呐喊,当它化为词人笔下流动的词行时,时代为之汹涌,岁月凝结成歌。当下,虽然民国歌曲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数是从音乐作曲的角度,甚少有将研究重点着眼于词章本身去探究其诗意内蕴。其实,歌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和诗歌同根同源,故而诗意是贯穿艺术歌词文本的灵魂,也是品赏歌词的审美标杆。本文试图从修辞、意境以及诗性思考三方面来探究民国歌词的诗意获得。无论是音韵和谐手法多变的修辞美,浓淡兼济韵致空灵的意境美又或是启蒙民智俯仰时间的哲思萌动,无不呈现着风起云涌的岁月里词作者的诗心和诗思。其实,词章本身是生命历程和社会变革的记录和歌咏,民国歌词的研究意义便是在泛黄的扉页里去感知一代人的彷徨与觉醒以及一个时代的诗意与失意。
【关键词】:歌词 诗意 修辞 意境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1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致谢6-7
- 目录7-8
- 导论8-16
- 一 民国歌词的历史概况8-12
- 二 研究综述12-14
- 三 本文框架及写作思路14-16
- 第一章 辞语与词语:诗情的呈现与回归16-26
- 一 语音修辞16-20
- 二 修辞格的使用20-26
- 1 譬喻和拟人20-22
- 2 设问和反问22-24
- 3 对比24-26
- 第二章 物境情境意境:诗意的寄托与守护26-35
- 一 物境26-28
- 二 情境28-30
- 三 意境30-35
- 第三章 理想与冥想:诗性品格的哲学追求35-43
- 一 启蒙理想的传承35-39
- 二 时间意识的探寻39-43
- 结语 旧情唯有绛都词43-44
- 注释44-49
- 参考书目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燕婷;学堂乐歌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年04期
2 魏盛楠;;浅谈学堂乐歌[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若华;;时代·启蒙·歌声——论学堂乐歌[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20期
4 钱仁康;学堂乐歌借用曲调的“源”和“流”——在《学堂乐歌考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尹洁;学堂乐歌起因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6 张静蔚;张謇与学堂乐歌[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周南京;海外学堂乐歌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8 董晓;论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杨柳成;从《送别》看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J];艺术探索;2004年S2期
10 顾笑瑜;学堂乐歌的演进及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J];史学月刊;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源;;李叔同的学堂乐歌《送别》英译[A];语言·翻译·翻译教学[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 毛翰;谈近代“学堂乐歌”的爱国意境[N];北京日报;2012年
2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 王勇;从学堂乐歌到“红歌”[N];东方早报;2011年
3 陈一鸣;学堂乐歌:百年前的校园歌曲[N];南方周末;2005年
4 毛翰;辛亥革命踏歌行[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俞人豪;新世纪的学堂乐歌[N];音乐周报;2001年
6 靳卯君;百期连载结集 百年迷雾澄清[N];音乐周报;2001年
7 居其宏;浊者自浊[N];音乐周报;2011年
8 杨瑞庆;歌坛期盼短歌[N];中国艺术报;2014年
9 大可;从“乐歌”到“新音乐”[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他把全世界的国歌介绍到中国[N];深圳特区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莹;学堂乐歌的审美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2 王瑛;从学堂乐歌到学校歌曲[D];山西大学;2010年
3 周莹;学堂乐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俊;学堂乐歌富国强兵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曹淑敏;学堂乐歌的歌词艺术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英;《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7 罗虹;学堂乐歌与民族国家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丽萍;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乌云塔娜;论二十世纪初日本人蒙古纪行中的音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徐芳;20世纪上半叶新旧文化交替背景下学校歌曲的特征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诗与思:民国歌词的诗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6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