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和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00:06
本文关键词: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和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李斯特第三交响诗《前奏曲》是交响诗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创作过程到主导动机的贯穿,从曲式结构的巧妙安排到和声技巧的灵活运用,无一不反映出李斯特交响诗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前奏曲》创作过程、曲式、和声等方面的分析,来探寻李斯特为浪漫主义音乐做出的独特贡献。本文以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为研究对象,围绕和声技法这一主题,对作品的创作过程、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以及和声风格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首先,介绍李斯特的生平及其创作,并对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概述,然后详细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前奏曲》的创作过程及其表达的音乐内容。 其次,对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的结构布局进行分析,主要从主导动机贯穿和曲式结构、调性布局两个方面着手。主导动机贯穿是《前奏曲》一个重要的音乐特点,其曲式结构又包含着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再次,重点对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的和声特点进行分析。分别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多元调关系交替与转调技巧这四个方向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最后,通过分析对李斯特研究交响诗《前奏曲》的创作、曲式及和声分析,探索李斯特的和声运用艺术特色,论述李斯特交响诗的艺术价值,强调了三度根音关系进行的创新性。得出李斯特的和声语汇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技法,也有了许多个性化的东西,并对20世纪近现代和声思维的发展有所影响。
【关键词】:李斯特 交响诗 前奏曲 和声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10-11
- 1.1.1 选题依据10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1-12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12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12-13
- 1.5 本章小结13-14
- 第2章 交响诗《前奏曲》的创作背景14-20
- 2.1 李斯特的生平简介及其音乐创作14-16
- 2.2 “交响诗”作为新音乐体裁的起源与形成16-18
- 2.3 交响诗《前奏曲》的创作过程及其内容介绍18-19
- 2.4 本章小结19-20
- 第3章 交响诗《前奏曲》主导动机贯穿手法的运用及其结构布局20-31
- 3.1 《前奏曲》主导动机贯穿手法的运用20-28
- 3.1.1 主导动机的本体特征20-21
- 3.1.2 主导动机原型的运用21-22
- 3.1.3 主导动机的变化发展22-28
- 3.1.3.1 主导动机的多样化和声处理22-25
- 3.1.3.2 主导动机的多样化音程处理25-28
- 3.2 《前奏曲》的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28-30
- 3.2.1 《前奏曲》的曲式结构28-29
- 3.2.2 《前奏曲》的调性布局29-30
- 3.3 本章小结30-31
- 第4章 交响诗《前奏曲》的和声运用技巧31-72
- 4.1 和弦的运用技巧31-39
- 4.1.1 复合和弦的运用技巧31-34
- 4.1.2 高叠和弦的巧妙运用34-36
- 4.1.3 持续音的运用技巧36-39
- 4.2 和声进行的运用技巧39-56
- 4.2.1 中音功能——三度关系和声进行的运用技巧39-43
- 4.2.2 变格进行的运用技巧43-45
- 4.2.3 意外进行的运用技巧45-47
- 4.2.4 减七和弦连锁进行的运用技巧47-51
- 4.2.5 辅助和弦的运用技巧51-54
- 4.2.6 线性进行的运用技巧54-56
- 4.3 多元调关系交替的运用技巧56-63
- 4.3.1 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运用技巧56-60
- 4.3.2 同三音调关系交替的运用技巧60-63
- 4.4 转调技巧的运用63-71
- 4.4.1 运用中音和弦进行转调63-66
- 4.4.2 运用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和弦进行转调66-67
- 4.4.3 运用等音和弦进行转调67-69
- 4.4.4 运用那不勒斯和弦进行转调69-71
- 4.5 本章小结71-72
- 第5章 交响诗《前奏曲》的和声表现作用72-77
- 5.1 和弦结构的复杂化73
- 5.2 和弦进行的功能化与非功能化73-75
- 5.3 调式、调性的多样化75
- 5.4 转调技巧的个性化75-76
- 5.5 本章小结76-77
- 结论77-79
- 参考文献79-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81-82
- 致谢82-83
- 作者简介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莉;杨丽;;弗朗茨·李斯特多维性的音乐观念[J];大家;2010年15期
2 张鸣;张亮;;诗意化标题中的思想观念体现——从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谈起[J];大舞台;2011年09期
3 张爱民;;论李斯特“交响诗”之音乐美学观[J];电影评介;2006年17期
4 郭琳;张临胜;;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中的自传性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09期
5 朱雅芬;双重性格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上)[J];钢琴艺术;2004年01期
6 朱雅芬;双重性格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下)[J];钢琴艺术;2004年02期
7 李诗源;;李斯特交响诗与黑格尔诗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8 何平;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解读[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张尚华,何干平;论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卓越贡献[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王翠华;;李斯特艺术歌曲《你如今从天而降》的和声特色[J];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小玲;李斯特交响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伟亮;李斯特艺术歌曲和声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蔡R
本文编号:369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6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