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浅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声乐艺术、尤其是我们民族精彩的声乐艺术也不断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如何继承、借鉴、民族声乐艺术,学习演唱民族声乐艺术上,也存在着一些的不足。其中正确对待民族声乐的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民族声乐的技法是完成歌曲的前提条件 中国民族声乐的技术方法,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科学性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声乐的先进理论和发声技术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方法。民族声乐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当这些技术方法在演唱者身上得到发展并能熟练应用时,他(她)的演唱才能获得成功,也才能拥有长的歌唱寿命。 其次:民族声乐的技法最终是为了服务歌曲的内在风格 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而言,歌曲的风格是建立在我们自己民族性上的文化体现。有自己特有的特色和韵味。歌曲风格的形成包括历史因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语言因素、宗教信仰和习俗因素等等。声乐的技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歌曲的风格,而不是做方法的奴隶。要做到一种能力多种修养,风格定方法。唱什么像什么,到唱什么是什么的歌唱境界。 再次:民族声乐技法的科学性与歌曲风格的民族性是辩证统一 民族声乐技法的科学性与歌曲风格的民族性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声乐技法是共性,歌曲风格是个性。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中国的声乐艺术要建立一种以我为主、合而不同的科学民族化的声乐体系。 只有正确的面对民族声乐的技法和歌曲风格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快的进步。现如今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断的跨入世界最高级别的艺术中心和剧场,不断的向世界各国展示我们的声乐艺术如:吴碧霞亚洲巡回音乐会、宋祖英悉尼歌剧院独唱音乐会、王宏伟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等等……还有在各类国际声乐比赛舞台上的好成绩。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声乐艺术正在步步登高,不断进步。但同时也有一些轻视民族传统语言、风格,崇尚炫技的歌唱群体。他们以歌唱技术为中心而忽视风格,只重视声乐技巧的完善,和追求更高的音域而忽略歌曲的语言。 这篇文章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整体上介绍民族声乐及其演唱技法,包括民族声乐的主要范畴、起源和发展等等。第二部分将重点解析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第三部分将对演唱技法和歌曲风格进行思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技法 歌曲风格 声乐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一、研究目的8
- 二、选题意义8-9
- 三、相关动态9
- 四、研究方法9-10
- 五、文章主要内容10-11
- 第一章 民族声乐及其演唱技法11-22
- 第一节 民族声乐的主要范畴11-13
- 一、什么是民族声乐11
- 二、主要范畴11-13
- (一)、戏曲11-12
- (二)、曲艺12
- (三)、民歌12-13
- 第二节 民族声乐起源及发展13-15
- 一、起源13
- 二、发展13-15
- (一)、民族声乐与西洋声乐的并行阶段13-14
- (二)、民族声乐向西洋声乐借鉴的阶段14
- (三)、民族声乐于西洋声乐互相融合的阶段14-15
- 第三节 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及技能15-22
- 一、歌唱的呼吸15-16
- 二、歌唱的共鸣16-19
- (一)、喉腔17
- (二)、咽腔17-19
- 三、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19-22
- (一) 语言的结构和发音规律20
- (二) 咬字、吐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0-21
- (三)、咬字吐字的语言训练21-22
- 第二章 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22-28
- 第一节 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表现力关系22-24
- 一、正确认识民族声乐技术的科学性与歌曲风格民族性之间的关系22-23
- 二、掌握声乐技术的科学性与把握歌曲风格的民族性之间,并无矛盾23
- 三、不断丰富自己对传统民族声乐的认识和理解23-24
- 第二节 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互鉴关系24-26
- 一、歌曲风格对呼吸方法的借鉴24
- (一)、良好的呼吸换气是完成歌曲风格的前提24
- (二)、呼吸的对抗平衡是歌唱的原动力24
- (三) 气息的控制技巧有利于歌曲艺术的表现24
- 二、“混合声”在歌曲风格中的运用24-25
- (一)、“真声多的混合声”25
- (二)、“假声多的混合声”25
- (三)、“真假各半的混合声”25
- 三、歌曲风格对“低喉位、高共鸣”的借鉴25-26
- 第三节 演唱技法与民族声乐的发展关系26-28
- 一、深入学习、继承民族、民间的声乐优秀传统26-27
- 二、培养一种能力多种修养的歌唱状态27
- 三、中国民族声乐要与当代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及结合27-28
- 第三章、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思考28-33
- 第一节 演唱中要把握语言特点28-29
- 一、音调28
- 二、语调28-29
- 三、语言习惯29
- 第二节 重视歌曲地理特色的传达29-31
- 第三节 深入了解文化习俗31-33
- 结语33-34
- 参考文献34-36
- 附录36-39
- (一) 河南民歌《编花篮》36-37
- (二)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37-38
- (三) 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38-39
- 后记39-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松;声乐学习中要处理好的几对辩证关系[J];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陈虎;赵开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3 石月婷;;师范院校声乐课程设置探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王岱超,胡郁青;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温彩玲;浅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异同[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金芙蓉;略论歌唱呼吸与美声歌唱[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张蓉;论两首歌剧咏叹调演唱的呼吸应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王志军;论歌唱者的听觉感知及其对歌唱的作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刘元平;关于声乐教师能力结构的思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保荣;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D];河南大学;2001年
2 李小戈;“软”系统方法论在声乐活动中的应用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3 常晶;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4 黄莺;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5 唐明务;关于对歌唱中非技术性因素的理论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巍;关于何纪光“新型湖南高腔山歌唱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海英;连音(Legato)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朴荟霖;声乐演唱风格的趋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汪月波;声乐基础理论与soprano的声音训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庄晔;论普契尼歌剧《托斯卡》卡瓦拉多西角色的形象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浅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6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