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联觉的美学表征
本文关键词:论音乐联觉的美学表征
更多相关文章: 联觉 音乐音响 贝多芬 表征 感觉器官 音乐欣赏 音乐美学 物理属性 视觉性 心理反应
【摘要】:正在音乐欣赏中人们常常感叹,音乐既是"非语意性的"又是"非视觉性的",它是如何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在我看来,它的产生基于音乐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联觉。联觉是对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他感官的感觉,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现象。它是发生在感觉层次上的,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反应。正是因为联觉的存在,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中的音乐才有可能被其他民族与文化中的人所理解。一个从来没有听过中国音乐的外国人,会从《赛马》中感到热情、奔放;一个从来没有听过欧洲音乐的中国人,也可以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体验到柔和、舒缓。"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它没
【关键词】: 联觉 音乐音响 贝多芬 表征 感觉器官 音乐欣赏 音乐美学 物理属性 视觉性 心理反应
【分类号】:J601
【正文快照】: 在音乐欣赏中人们常常感叹,音乐既是“非语意性的”又是“非视觉性的”,它是如何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在我看来,它的产生基于音乐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联觉。联觉是对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他感官的感觉,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现象。它是发生在感觉层次上的,是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军,胡建,沈云芳;品乐知音何处是——关于音乐欣赏的话题[J];艺术探索;2003年05期
2 范晓峰 ,马卫星;试析音乐音响运动的时间状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孙梦青;;论音乐教育中的联觉心理应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新德克举办音乐之旅欣赏会[J];实用影音技术;2008年02期
5 王义茹;;演奏中联觉对音色的调控[J];乐器;2008年09期
6 李俊;;论钢琴演奏旋律歌唱性的联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郑海奕;;联觉心理在幼师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宁兰;论欣赏教学中音乐形象的多义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9 景佳;论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J];美与时代;2004年01期
10 王晓乐;谈音乐欣赏[J];剧影月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居宗泽;;谈谈音乐欣赏的教学体会[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廖家骅;;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付晓东;;和声学功能与色彩的概念辨析[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赵宋光;;音乐听觉审美素质成长的条件与动力(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郭晓雯;;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意义[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黄伊娜;;乐圣贝多芬钢琴才能的启示——对中国当前钢琴教学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7 王志远;王雅新;;在医学院校音乐欣赏课基础上开展音乐治疗学的尝试[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余晓玲;;浅谈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9 韦星;;CAI模式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欣欣;;从中国首部古典音乐电视片《梦幻曲》谈音乐欣赏教育课[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惠琴;音乐欣赏中两种联觉及其作用[N];甘肃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梁婷;调动“联觉”轻松走入音乐世界[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信讯;音乐、音响人将有自己的“家”[N];信息时报;2000年
4 紫茵;贝多芬感召爱乐精神[N];音乐周报;2003年
5 马跃;贝多芬的“命运”[N];音乐周报;2005年
6 巫育辛;拜谒贝多芬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瓦格纳中国协会秘书长 音乐评论家 刘雪枫;最后的贝多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刘雪枫;心灵风暴与神圣的安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吕殿鹏;音乐欣赏教学探究[N];伊犁日报(汉);2008年
10 伊君;诗意与失意[N];音乐周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杰;音乐意象加工水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梁昭;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5 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8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10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林蕾;键盘上的交响——贝多芬对钢琴音响表现力的挖掘与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王旭军;歌剧《原野》音乐音响之表现性的三度解构[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3 徐千子;论音乐接受心理[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俊卿;论音乐美学在歌唱艺术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笛;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高珊;钢琴音乐史上的丰碑——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OP.57)》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8 赵彩娟;贝多芬早期钢琴变奏曲[D];河南大学;2011年
9 陆晓燕;贝多芬《欢乐颂》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双松;贝多芬《三首歌曲》(OP.83)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592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59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