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民歌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涂民歌研究
【摘要】: 我国民族众多,民歌浩如烟海、异彩纷呈。安徽当涂民主要由劳动号子、山歌及小调组成,它虽然只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沧海一粟”,但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歌所依赖的“原生态”生存环境却越发不容乐观。通过对当涂民歌的学习和研究,对保存、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地方民间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涂民歌 劳动号子 山歌 小调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序言8
- 当涂民歌的缘起、发展与流传8-10
- 当涂民歌的基本特征与美学价值10-12
- 一、当涂民歌的基本特征10-11
- (一) 题材广泛10
- (二) 体裁多样10-11
- (三) 语言独特11
- (四) 结构完整11
- (五) 曲调丰富11
- (六) 唱法独特11
- 二、当涂民歌的美学价值11-12
- (一) 记录历史11-12
- (二) 传承文化12
- (三) 凝聚力量12
- (四) 和谐社会12
- 当涂民歌的主要体材及其特点12-35
- 一、当涂劳动号子13-21
- (一) 当涂劳动号子的功用特征13-17
- (二) 当涂劳动号子的音乐形式特征17-21
- 二、当涂山歌21-29
- (一) 当涂山歌的产生及流传特点21-22
- (二) 当涂山歌的功用特征22
- (三) 当涂山歌的音乐表现方法和典型性格特征22-24
- (四) 当涂山歌音乐形式特征24-29
- 三、当涂小调29-35
- (一) 当涂小调的产生、发展与流传特点29-30
- (二) 当涂小调的功用意义30
- (三) 当涂小调音乐的基本表现方法和典型性格特征30-32
- (四) 当涂小调音乐形式的特征32-35
- 当涂民歌的继承与发展35-36
- 参考文献36-37
- 致谢37-38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超;;回族民间劳动号子[J];民族艺术;1992年02期
2 丁立敏;;北京劳动号子及其音乐特征[J];黄河之声;2008年17期
3 周强;;浅谈《石工号子》的演唱心得[J];中国音乐;2009年02期
4 米瑞玲;;衡阳“劳动号子”的分类及其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2010年02期
5 仁增旺姆;;羌族劳动号子审美特征分析[J];音乐创作;2011年05期
6 彭烟霏;;五月(组诗)[J];地火;2010年02期
7 周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劳动号子音乐的结构与旋法分析[J];黄河之声;2007年06期
8 彭强;;酉水船工号子[J];老年人;2007年06期
9 李小娟;;浅析大巴山石工号子的音乐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佟鑫;;异彩纷呈的河曲民歌[J];黄河之声;2009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传琪;冯传礼;;管子与劳动号子的起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林梦;;台州民间歌曲浅析[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郝向明;;民族音乐的思考[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乔举平;;遥想长城[A];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5 晨见;陈琪;;漫谈“淮风”[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威廉·R·巴斯寇姆;吴绵;;民俗的四种作用[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7 顾庐贤;;音乐课,,让学生“动”起来——试论新课标下音乐教学原则中的参与活动原则[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马峗;;民歌民舞:塑造动感乡村[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缪小咏;;地方志与传媒文化漫谈[A];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4年
10 李晓利;;优美动听的陕北民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敏清 通讯员 顾桂珍;“劳动号子”喊出新境界[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李中国;劳动号子:雄性的绝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熊珠琴邋通讯员 顾成兴;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N];泰州日报;2007年
4 陈祥蕉 李培 郑茵茵;这个时代需要“劳动号子”[N];南方日报;2006年
5 庄建(中华读书报总编,原光明日报记者 ,参与报道订货会时间最长的记者之一);为纤夫们喊几声劳动号子[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杨竞;长海号子 一个鲜活的历史记忆[N];辽宁日报;2007年
7 石宝林邋姜皓 本报记者 王大波;劳动屯的“致富劳动号子”[N];哈尔滨日报;2008年
8 北京汇文中学 海倩文;我对一堂课的思考[N];音乐周报;2000年
9 记者 石勇邋通讯员 朱友松;新冶钢“五一”唱响劳动号子[N];黄石日报;2008年
10 李富中 苏自力 刘晖 常素霞;黄河号子 灿烂文化孕育瑰丽奇葩[N];黄河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来法;当涂民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晨燃;菏泽地区民歌曲调与演唱风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丁立敏;明清以来北京地区汉族民歌的传播及其艺术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毅;关于胶东渔民号子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宁;巴蜀抬工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张玮;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齐德才;昌黎民歌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王俊峰;昌黎民歌的音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笪勤;巴山民歌特征及歌唱风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珊珊;中国民间音乐中变奏的应用与变迁[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865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86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