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莱斯比基艺术歌曲的魅力和演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21:38

  本文关键词:莱斯比基艺术歌曲的魅力和演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莱斯比基 艺术歌曲 时代性 演唱研究 填补空白


【摘要】: 目前为止,国内对西方艺术歌曲的研究和传播主要是德奥浪漫时期和后浪漫时期的作品,对同一时期的意大利艺术歌曲相对比较欠缺,尤其是后浪漫时期到“印象派”时期的作品更是鲜见。意大利作曲家莱斯比基以他创作的交响乐《罗马的喷泉》、《罗马的节日》、《罗马的松树》而闻名于世,然而他的声乐作品同样很优秀,在艺术歌曲方面独树一帜,莱斯比基的艺术歌曲不仅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他的歌曲又能让人们了解欧洲浪漫主义后期以及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文化。莱斯比基通过漫长而细致的艺术修炼将自己对欧洲浪漫主义后期及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文化的理解融入他的艺术歌曲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莱斯比基是一个多元的音乐家,他在他的音乐里表现出浪漫音乐家的理想,又喜爱印象风格的特点,同时在他的灵魂深处,又对传统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和留恋;而这不仅仅是反映了他个人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整整一代音乐家身上的时代特征,在过去、现实和将来的交汇中寻找自己的自由理想。 莱斯比基创作的艺术歌曲数量是很大的,与他传世的交响乐作品相比毫不逊色,他的歌曲用一种属于他的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他所体会到的文字意义与情感世界的交融。在他很多的作品中,强烈的旋律伴随着透明而又细致的钢琴部分,随着诗人心情的变化而发展,由此演绎出多变、独树一帜而让人倾心的作品。
【关键词】:莱斯比基 艺术歌曲 时代性 演唱研究 填补空白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605
【目录】:
  • 内容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7
  • 第一章 莱斯比基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音乐风格7-16
  • 第一节 莱斯比基的生平7-8
  • 第二节 创作背景8-16
  • (一) 时代背景8-9
  • (二) 多种音乐风格和流派的产生与交融9-12
  • (三) 莱斯比基的音乐风格12-16
  • 第二章 莱斯比基的声乐套曲的研究分析16-46
  • 第一节 艺术歌曲的传承与沿革16-17
  • 第二节 莱斯比基声乐作品介绍17-25
  • (一) 莱斯比基第一批艺术歌曲创作于1896年底至1897年初17-18
  • (二) 1902 年至1906 年18-20
  • (三) 1909 年至1912 年20-22
  • (四) 1915 年至1919 年22-23
  • (五) 1920 年至1930 年23-25
  • 第三节 莱斯比基歌曲的印象色彩25-32
  • 第四节 莱斯比基声乐作品分析32-46
  • (一) 声乐套曲《四首抒情诗》的作品分析33-41
  • (二) 声乐套曲《五首古老的歌》的作品分析41-46
  • 第三章 艺术风格和演唱要点46-62
  • 第一节 艺术歌曲的特点和演唱要求46-47
  • 第二节 莱斯比基几首艺术歌曲的演唱要点47-62
  • (一) 《当你出生的时候》47-49
  • (二) 《来看看我的小孩吧》49-50
  • (三) 《从那遥远的地方回来吧》50-52
  • (四) 《打谷场上的小母鸡在扒土》52
  • (五) 《每一次听到》52-54
  • (六) 《我怎么能够》54-55
  • (七《)民谣》55-56
  • (八) 《镶满红宝石的门》56-57
  • (九) 《梦》57-59
  • (十) 《寄情旧歌》59-62
  • 第四章 莱斯比基和同时期作曲家风格上的比较62-69
  • 第一节 几位对莱斯比基艺术歌曲创作有影响作曲家62-67
  • (一) 德彪西62-64
  • (二) 理查·施特劳斯64-66
  • (三) 托斯蒂66-67
  • 第二节 莱斯比基艺术歌曲创作上的传承与创新及其艺术价值67-69
  • 结语69-70
  • 后记70-71
  • 注释71-72
  • 参考文献72-73
  • 音响资料73-7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3 邵显松;;析哈代小说在传统框架内表现出的超前意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郑明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吴学琴;挑战单向度全球化——马克思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化理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张能为;;论萨特伦理学的评价维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韩昕昕;;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形象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任冬冬;;基于认识论视角下的以人为本内涵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施光跃;;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民生问题考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练庆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概念的形成及蕴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培龙;;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根基及其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范耀登;;论特区政治改革的先行与试验[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8 葛振国;;“五名”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兆雪;刘勋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光辉典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许莹莹;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丹;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斌;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950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950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3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