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对死亡的美学注视

发布时间:2017-10-18 15:19

  本文关键词:对死亡的美学注视


  更多相关文章: 死亡 美学注视 执念 情感线索


【摘要】:死亡的美可以分为死亡本身特征的美和面向死亡的生命之美。 本文从死亡与美的关系入手,概括中西方从古至今对死亡本质的认识,发现死亡具有超验性,在未体验过死亡之前很难探讨死亡。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每个活着的人都无法逃避死亡,文章从宗教、哲学、伦理等角度分析他们各自对死亡的阐释。发现宗教,伦理角度将死亡问题转化为死亡的结果,或者死亡的价值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回避了对死亡本质的解释。理性主义者在使用线性真理试图解释死亡时却自身陷入了绝对、极限也是封闭的矛盾。美学通过对死亡全过程的注视和模拟,从某种意义上使死亡得到了纾缓,将“不可逆转的时间”转化为“不可改变的时间”,在整个文化系统层面上将死亡转变成生命。因此,美学能够对死亡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前人对死亡美的研究实质上多是研究面向死亡的生命之美,因为关涉死亡的艺术文本中痛苦、激情等主要还是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如浪漫主义、荒诞派等。哥特艺术排斥一切人的主观情感,执念于死亡的过程,精神上有封闭性、物化、范式等特征,同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因此,将后者归为死亡本身的美,而前者作为面向死亡所激发的生命之美。 死亡本身的美一章中,围绕“谦卑”、“执念”、“范式”几个美学特征来阐释,并以弗罗姆等人的心理分析为参照,说明这种美因软弱以及追求极致造成,并分析它与自卑、典型等概念的些微联系。在客观承认其局限美的前提下,指出其“物化”自身的危险。 面向死亡的生命之美从生存论角度以人的情感线索展开,从最初意识到死亡之“惊”,到“痛苦”,然后对痛苦有些人会“沉论”,另一部分是行动,行动中又分为出声的呐喊、“反抗”,和内在反思的“沉默”。文章将中西方文学史中的不同形象、事件按照此情感类型划分,并且区分每种情感类型的内在心理机制,试图表现各个阶段中人的生命与死亡间的巨大张力。
【关键词】:死亡 美学注视 执念 情感线索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8
  • 第一章 死亡何以需要美学8-24
  • 第一节 死亡的概念和相关特征8-11
  • 第二节 死亡能否被克服?宗教、伦理、哲学的阐释11-19
  • 第三节 美学对死亡的模拟19-24
  • 第二章 死亡本身之美24-34
  • 第一节 谦卑25-26
  • 第二节 执念26-31
  • 第三节 范式31-32
  • 第四节 对死亡本身美的反思32-34
  • 第三章 面向死亡的生命之美34-46
  • 第一节 惊34-36
  • 第二节 痛苦36-38
  • 第三节 沉沦38-40
  • 第四节 行动之向外反抗40-42
  • 第五节 行动之向内沉默42-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禄善;;哥特式小说:概念与泛化[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2期

2 黄禄善;;哥特身份和哥特式复兴——英国哥特式小说的“哥特式”探源[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1055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55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d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