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
本文关键词: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
【摘要】:唐代诗人寒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国内他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诗人,虽然生前写过不少诗歌,但流传在世的只剩下三百多首。此外,尽管他的诗歌常常饱含哲理,但由于过多口语、俗语的运用并缺乏韵律节奏,因而未能被当时的正统文化所接受,也未能成为像李白,杜甫一样被世人所敬仰的伟大诗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千多年来在故土中国未受重视的诗人,在其诗歌传入国外之后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尤其是经过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译,其诗歌更是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而寒山本人也被美国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以及六十年代“嬉皮士”追捧为他们的精神偶像。寒山诗歌在国外的特殊经历反过来又吸引了中国国内大批学者的关注,因而对寒山本人,寒山诗歌以其翻译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起来。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文化转向,由语言层面转向在文化,社会,历史的宏观语境下进行探讨。这一时期,各种文化学派层出不穷,然而在众多理论中,由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一理论是对传统文学理论的一个巨大的冲击,并在翻译研究领域掀起了巨大波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凸显了以往被忽视的接受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地位,为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创造性叛逆”最先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者埃斯卡皮提出的,国内较早注意到这一概念的学者是谢天振教授。他指出,“所谓创造性,就是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与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所谓叛逆性,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达到某一主观愿望所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这种创造性和叛逆性在文学翻译中往往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的有机体,故我们合二而一,称为创造性叛逆。”从中我们可以受到一些启示,即接受美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期待视野”,“视野融合”,“未定点”等均可以很好的用来解释接受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因而,在重视到读者不可忽视的前提下,翻译研究者不要仅仅对原文进行简单复制,而是应当在充分考虑到所处环境的时代背景,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创造性叛逆,不断地对原文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他们的期待视野。 本文试以接受美学理论为研究工具,以加里·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析斯奈德的创造性叛逆在寒山诗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为了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其翻译,本文首先从诗歌文本的特点、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译者的个人经历等方面讨论创造性叛逆在寒山诗英译中的必要性,接着例举分析斯奈德在对文本选择和文本表达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以便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到寒山诗的魅力,体会其在异国他乡大放光彩的盛景。作者也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关注,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关键词】:寒山诗 加里·斯奈德 接受美学 创造性叛逆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12-13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3-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20
- 2.1 An Overview Study of Han Shan14-16
- 2.2 Studies on Han Shan’s Poems16-20
- 2.2.1 The Study on Han Shan’s Poems at Home16-18
- 2.2.2 The Study on Han Shan’s Poems Abroad18-20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0-33
- 3.1 Reception Theory20-26
- 3.1.1 The Origin of Reception Theory20-22
- 3.1.1.1 Historical Background20-21
- 3.1.1.2 Theoretical Background21-22
- 3.1.2 The Development of Reception Theory22-24
- 3.1.3 Some Key Concepts of Reception Theory24-26
- 3.1.3.1 Horizon of Expectations24-25
- 3.1.3.2 Fusion of Horizons25-26
- 3.1.3.3 Indeterminacy or Blankness of Meaning26
- 3.2 Creative Treason26-31
- 3.2.1 The Definition of Creative Treason27-28
- 3.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Creative Treason28-29
- 3.2.3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reason29-31
- 3.3 Reception Theory’s Enlightenment to Creative Treason31-33
- 3.3.1 “Appeal structure” and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31
- 3.3.2 “Fusion of horizon” and Reader’s Creative Treason31-33
- Chapter Four The Necessity of the Creative Treas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Han Shan’s Poems33-40
- 4.1 Introduction33
- 4.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n Shan’s Poems33-34
- 4.3 The Objective Factors34-37
- 4.3.1 The Ideology of America in 1950s34-35
- 4.3.2 The Culture Situation of America in 1950s35-37
- 4.4 The Subjective Factors37-39
- 4.4.1 The Life Experience of Gary Snyder38
- 4.4.2 Gary Snyder’s Interest in Zen38-39
- 4.5 Conclusion39-40
- Chapter Five The Embodiment of Creative Treason in Gary Snyder’s Translation of Han Shan’s Poems40-60
- 5.1 Introduction40
- 5.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nyder’s Translation of Han Shan’s Poems40-41
- 5.3 Gary Snyder’s Creative Treas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Han Shan’s Poems41-59
- 5.3.1 Creative Treason in the Selection of Original Poems41-45
- 5.3.2 Creative Treason in Gary Snyder’s Translation of Han Shan’s Poems45-59
- 5.3.2.1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ic Forms45-50
- (1) Omission46-48
- (2) Addition48-50
- 5.3.2.2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ic Language50-56
- (1) Free Translation51-53
- (2) Adaption Translation53-56
- 5.3.2.3 Creative Treason in Cultural Images56-59
- (1) Literal Translation56-57
- (2) Mistranslation57-59
- 5.4 Conclusion59-60
- Chapter Six Conclusion60-63
-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60-62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62-63
- Bibliography63-66
- Acknowledgements66-67
- Appendix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正芳;;寒山在日本的经典化及其影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张海沙;论寒山子及其诗作──兼谈僧诗创作的文人化倾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赵毅衡;;加里·斯奈德翘首东望[J];读书;1982年08期
4 何善蒙;;寒山、寒山诗与寒山热[J];佛教文化;2006年05期
5 李琳;;论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三美”[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胡安江;;美国学者伯顿·华生的寒山诗英译本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J];江海学刊;2005年02期
9 岳珍;论寒山的俗体诗[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钟玲;;寒山与美国诗歌作品,1980至2007[J];学术论坛;2008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欧阳辉;从接受美学看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南华大学;2011年
2 吴驰;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翻译中译者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薇薇;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创造解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4 杨富皓;寒山诗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8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5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