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孟子“知人论世”与丹纳“三因素说”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01:09

  本文关键词:孟子“知人论世”与丹纳“三因素说”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知人论世 丹纳 三因素说 比较诗学


【摘要】: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本是一种修身尚友之道,经过后人不断的阐发,在时代流变中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成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主流观念之一,影响至今,长盛不衰。丹纳三因素说是通过对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的考察,来解释艺术产生及本质的理论,成为盛极一时的社会学批评最重要的支柱之一。依照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对文学研究的外部、内部之分,知人论世和三因素说都属于外部研究的范畴,两者之间有着很多契合之处,不仅都高度重视文学外部研究,也不约而同地忽视内部研究,在它们所注重的外部研究内部又有着共同强调的因素,如时代因素对文学的影响。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相异之处也是很明显的,知人论世的核心在于“知人”,而三因素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客观决定论;同时,在知人论世的演变中,读者的地位是忽隐忽现的在场,,而在三因素说中读者是彻底的缺席。知人论世和三因素说根植于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模式,有着各自的流变传统,造成两者的理论品性也迥然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各自的理论价值和理论寿命。比较诗学新近的发展渐渐告别以往的平行比较的弊端,注重在比较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同时也倡导理论和作品的融合,不同文化的融合。在比较诗学的视域下,知人论世和三因素说不仅有着各自的价值维度,也有着在新形势下焕发活力的巨大潜力。摒弃文学研究的内外之分,走向总体研究,将研究的基点根植于文本的自身,注重文学的审美属性也许是让我们看到它们价值和发挥它们潜力的一条途径。
【关键词】:知人论世 丹纳 三因素说 比较诗学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3;I10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3
  • 0.1 知人论世研究述评7-9
  • 0.2 三因素说研究述评9-11
  • 0.3 选题意义11-12
  • 0.4 研究方法12-13
  • 第1章 知人论世和三因素说的内涵阐释13-19
  • 1.1 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内涵13-16
  • 1.1.1 身世处境角度的知人论世13-14
  • 1.1.2 为人知人角度的知人论世14-16
  • 1.2 “三因素说”的内涵与渊源16-19
  • 1.2.1 “三因素说”的内涵16-17
  • 1.2.2 “三因素说”的渊源17-19
  • 第2章 知人论世与三因素说的相似与相异19-28
  • 2.1 “知人论世”与“三因素说”的相似19-22
  • 2.1.1 重视外部规律19-20
  • 2.1.2 强调时代因素20-22
  • 2.2 知人论世与三因素说的相异22-28
  • 2.2.1 主体地位迥异22-25
  • 2.2.2 理论品性不一25-28
  • 第3章 知人论世与三因素说的转换整合28-35
  • 3.1 走向内外兼顾与面向总体文化29-32
  • 3.1.1 走向内外兼顾29-30
  • 3.1.2 面向总体文化30-32
  • 3.2 突出文本地位与关注审美属性32-35
  • 3.2.1 突出文本地位32-33
  • 3.2.2 关注审美属性33-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珍;;浅析丹纳的“三元素”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2 张海明;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李凯;;试论徐复观对孟子诠释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船山学刊;2008年01期

4 童庆炳;文化诗学的学术空间[J];东南学术;1999年05期

5 张隆溪;;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J];读书;1981年10期

6 李国春;;理解的动态性与阐释的无限性——孟子诗学再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童庆炳;;文化诗学: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结合[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8 周均平;泰纳的文艺批评论[J];东岳论丛;1997年01期

9 李春青;;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J];河北学刊;2011年01期

10 林继中;文学史运动形式索解[J];江海学刊;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凯;孟子的诠释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2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蔡欢江;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文学史书写[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邵华;徐复观思想史诠释方法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谷丹;论丹纳对茅盾早期文艺观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58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58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5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