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怪诞的感性学特征

发布时间:2017-10-23 16:43

  本文关键词:论怪诞的感性学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怪诞 感性学 可笑可怕性 经验可感性 异质杂合性


【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怪诞逐渐凸显为西方文艺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对其内涵的界定和阐发已然成为考量当代文艺文化的必要尺度。怪诞溢出了"美的艺术"的传统美学边界而表现出丰富的感性学特征,即可笑可怕性、经验可感性、异质杂合性等三个层面及三者之间的混杂缠绕。可笑可怕性指主体对怪诞审美对象的混杂感受;经验可感性从主客互动层面呈现怪诞审美经验的基本要素;异质杂合性则从怪诞艺术内部构成原则出发,指出其独特的感性学内涵,即媒介、元素、形式、主题与身份的异质混杂性。怪诞对于上述三个层面的共同诉求,开启了一个新颖的审美领域和广阔的阐释空间。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怪诞 感性学 可笑可怕性 经验可感性 异质杂合性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3LZUJBWYJ008)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怪诞”(grotesque)广泛存在于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之中,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展开和后现代文化的殠殠日进,怪诞逐渐凸显为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阐发。在文艺作品中,“怪诞人物形象不仅显著地出现在浪漫主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金得存,古大勇;论《故事新编》的表现主义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欧明俊;胡方磊;;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鲁勋洲;;徽州木雕的文化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冯广东;意与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余洁平;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论贺麟的道德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张玉能;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学广;;形象文本中的“语—图”互文关系——以扬州八怪绘画为例[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杨玉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编辑的审美意识[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8 张天曦;;庄子美育思想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钱锋;;“现代”还是“古典”?——文远楼建筑语言的重新解读[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钱海平;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9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晶;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莉;《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空间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珊;从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的歌唱艺术看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冯秀林;《苍河白日梦》的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培婷;《虹》的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小双;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慧平;;书法景观的阐释[J];书法之友;2002年06期

2 唐英;“他者的话语”——论语言陌生化[J];理论界;2004年01期

3 于建华;;语言偏离的诱惑[J];外语研究;2006年02期

4 周毅;;艺术思维特性浅探[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季铭;;鲁迅作品的可感性[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年03期

6 钟灿权;;关于诗歌的教学——把握特点 体悟诗情 感受诗美[J];文教资料;2006年15期

7 许金声;;用现代音乐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J];中国音乐;2006年02期

8 杨达;形象思维是人的第一思维——劳动思维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9 赵捷;增强小说的可感性与可观性——谈新时期小说的向绘画渗透的特征[J];南都学坛;1990年01期

10 刘万勇;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与艺术接受[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禹志云;;禅之顿悟与文学欣赏[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曹瑞琛;;音乐意象心理学与音乐意象疗法之研究[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曲茹;;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道怡;以情动人的辉煌史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杜树人;也要经常交流教训[N];解放军报;2007年

3 新乡市第二十八中学 夏爱萍;让朗读重新走进我们的课堂[N];新乡日报;2008年

4 曹茹 高玉新;新时期新闻报道方式变化的特点[N];中华新闻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靳德粮;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模式”[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民航南京空管中心 汤仁华;教训同样需要交流[N];中国民航报;2007年

7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兴良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周光权;获取公众认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吕钦文;文艺呼唤真实[N];文艺报;2006年

9 水云;图书争食“海尔”奶酪[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10 郭俊明;反崇高、世俗化与诗歌精神向度[N];山西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庄刚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宁漪;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2 刘德燕;鲍照诗文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高越;我国报纸乳腺癌报道内容评估[D];复旦大学;2008年

4 朱广民;洛克实体学说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蔡杰峰;略论翻译中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D];北京大学;1996年

6 何晓曦;头部词语的转指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周先进;高校德育环境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何洪澜;《黑暗之心》叙事技巧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富胜利;海明威“冰山理论”创作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周春雨;当代海派话剧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性[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1084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84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d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