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23:13
本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而艺术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抓好艺术教育的创新、加快艺术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摆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因袭式”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在坚持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艺术人才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的艺术类人才是时代赋予的职责。因此,探讨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文献调研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了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通过运用公共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宁波大学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分为四部分,大致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界定本研究涉及到的“艺术人才与艺术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外延、艺术人才新的素质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第二部分首先分析国内本科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回顾国内外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这些研究的启示和不足。结合宁波大学实际情况,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第三部分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并针对各种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当前高等教育的竞争十分激烈,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服务地方的艺术发展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遵循地方性、协同性、多元性、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特别是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数量并且提高其质量。根据本研究的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一是加强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为艺术生的成才选择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二是加强各项教学管理保障建设,为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更好条件;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艺术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撑;四是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为增强艺术生创新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五是完善艺术类师生的创新激励措施。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0-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9
- 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11-15
- 1.2.1 艺术人才与艺术教育11-12
- 1.2.2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外延12-13
- 1.2.3 人才培养模式13-14
- 1.2.4 艺术人才新的素质要求:三创精神14-15
- 1.3 研究意义15-16
- 1.3.1 理论意义15-16
- 1.3.2 实践意义16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9
- 1.4.1 研究思路16
- 1.4.2 研究方法16-19
- 2 国内外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概述19-24
- 2.1 国内艺术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分析19-22
- 2.1.1 关于艺术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研究19-20
- 2.1.2 关于艺术人才培养研究进展20-22
- 2.2 国外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改革经验22-23
- 2.3 启示23-24
- 3 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4-36
- 3.1 宁波大学艺术人才教育概况24-26
- 3.2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26-32
- 3.2.1 艺术人才培养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26-27
- 3.2.2 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27-28
- 3.2.3 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进展迟缓28-29
- 3.2.4 艺术人才培养教学结构单一29-32
- 3.3 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2-36
- 3.3.1 教育观念滞后严重制约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32-33
- 3.3.2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33-34
- 3.3.3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利于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34-36
- 4 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36-47
- 4.1 加强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为艺术生的成才选择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36-41
- 4.1.1 修订艺术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36-38
- 4.1.2 提高艺术生实验和实践实习教学水平38-40
- 4.1.3 改革艺术专业课堂教学方法40
- 4.1.4 推进艺术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40-41
- 4.1.5 建设一批高级别艺术类精品教材41
- 4.2 加强各项教学管理保障建设,为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更好条件41-43
- 4.2.1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体制41-42
- 4.2.2 明确校级、院级、学系三级教学管理42
- 4.2.3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42-43
- 4.2.4 完善教学管理评估制度43
-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艺术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撑43-44
- 4.3.1 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43-44
- 4.3.2 探索青年教师培养机制44
- 4.3.3 建立与完善教学考核激励机制44
- 4.4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为增强艺术生创新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44-46
- 4.4.1 培养艺术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45
- 4.4.2 完善艺术生的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45
- 4.4.3 加强优良学风建设45-46
- 4.5 完善艺术类师生的创新激励措施46-47
- 4.5.1 实行艺术类学生的创新激励机制46
- 4.5.2 实行艺术类教师的创新激励机制46-47
- 5 结语47-48
- 附录48-50
- 附录一48-49
- 附录二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文振;Q专业社工训练营的实践与思考[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28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2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