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说马——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马头观音及崇马习俗
本文关键词:马年说马——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马头观音及崇马习俗
更多相关文章: 藏传佛教艺术 青藏高原 藏族人 藏民族 金刚 观音菩萨 壁画 雪域高原 习俗 吐蕃时期
【摘要】:正走进青藏高原,细心的游客兴许会看到无论是在雪山垭口,草原湖泊,还是在寺院、村庄,藏族人都喜欢在高高的山顶,或是房前屋顶装饰上色彩斑斓、艳丽夺目的五色经幡——风马旗,在高原灿烂阳光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呼呼作响,迎风飞舞,亘古不断。那是雪域高原最生动、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她默默地传递着藏民族对于宇宙天地,万物神灵,以及对于"马"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关键词】: 藏传佛教艺术 青藏高原 藏族人 藏民族 金刚 观音菩萨 壁画 雪域高原 习俗 吐蕃时期
【分类号】:J196.2
【正文快照】: 走进青藏高原,细心的游客兴许会看到无论是在雪山垭口,草原湖泊,还是在寺院、村庄,藏族人都喜欢在高高的山顶,或是房前屋顶装饰上色彩斑斓、艳丽夺目的五色经幡———风马旗,在高原灿烂阳光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呼呼作响,迎风飞舞,亘古不断。那是雪域高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春;;青藏神秘文化遗存:擦擦[J];西部论丛;2008年03期
2 吕晶;西藏情缘[J];企业文化;2002年07期
3 廖方容;;浅谈藏文化中的“箭卜”习俗[J];西藏艺术研究;2007年01期
4 林子;热贡艺术:青藏一枝花[J];佛教文化;2005年05期
5 左手刀;胡宗平;;到西藏你准备好了吗?[J];中国西部;2006年01期
6 梁治寇;;藏民族与茶[J];农业考古;1992年04期
7 吴长江;高原的召唤[J];美苑;2001年01期
8 唐韵;;如牛乳溢满高原[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7年11期
9 吴长江;高原的召唤[J];美术;2005年01期
10 秦永章;;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艺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与科学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贾敏如;张艺;杜娟;;青藏高原上的藏药特色[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4 殷跃平;;序[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5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王天津;;建立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产业 规范运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镱锂;郑度;包维楷;谢高地;摆万奇;李双成;沈振西;;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8 鲁春霞;于格;郭广猛;王菱;冷允法;;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水塔功能[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张省举;;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取得的认识(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10 陈虹;黄忠贤;;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偏振异常及其与速度结构的关系[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帆 王圣志;野生动物青藏高原撒野[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2 贾立君 吕雪莉 陈俊;世界屋脊上的“圈地保护”之争[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记者 于莘明;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N];科技日报;2006年
4 李泰年;敢将红颜许和谐(三)[N];青海日报;2007年
5 拉巴次仁 姜辰蓉;火车拉动青藏高原经济带[N];西部时报;2006年
6 ;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7 徐丛荣;我国确定“可燃冰”陆域找矿远景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8 郑菲邋通讯员 吴艳;青藏高原特殊环境野生植物调查保存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记者 李长云;青藏高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赛[N];人民日报;2000年
10 蒲金良;来自青藏高原的冰川矿泉水[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5 武胜利;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6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7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8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9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通铃;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艺术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2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周海儒;青藏高原特种旅游开发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长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10 戴晓燕;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34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3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