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英译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3:30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英译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水浒传》 人物绰号 翻泽策略 对比分析
【摘要】:绰号也称诨号、混号,是一种特殊的称谓语。它是人们根据对方的外貌、性格、特长、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命名的一种带有幽默,讽刺色彩的称谓符号。绰号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各个民族自己特有的文化。虽然绰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但是由于绰号不是主流的语言文化现象,所以其研究历来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作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不仅有着深远的文学意义,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小说中一百零八位好汉皆有绰号,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绰号最多的一部。正是这些独特的绰号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地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浒传》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成为研究界热衷讨论的一个话题。它独特的民俗色彩,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它成为语言研究的珍贵语料库。由赛珍珠和沙博理翻译的《水浒传》有极高的文学和研究价值,非常具有代表性。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飞速发展,使得隐喻和转喻研究从修辞角度转向了认知角度。1980年,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标志是Lakoff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强调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而转喻是基于同一认知域的替代,用事物最突显、易于理解的一个方面替代整个事物或事物的其他方面。在此过程中,人们的体验和认知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的绰号进行分类,并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这些绰号的构成方式和使用特点。笔者借助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详细分析了这些人物绰号构建和理解过程中贯穿着的隐喻转喻模式,以及影响隐喻和转喻绰号源域选择的文化因素。基于对绰号认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以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为蓝本,采用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对两个译本中人物绰号的翻译所使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例证总结了两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倾向。 通过以上的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是一种认知和文化现象,它们的构建和理解过程中贯穿着隐喻和转喻模式,而在隐喻和转喻的源域选择上又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绰号是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基于对绰号的认知分析,笔者更进一步的探讨了赛珍珠和沙博理两位译者对这些绰号的翻译,并由此可以看出,绰号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和文化现象。对于绰号的翻译,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力求忠实准确地传递原绰号的异域文化色彩。在翻译策略的使用上,为了追求译文的可读性以及流畅性,赛珍珠大量的使用了“归化”策略去处理这些绰号;而沙博理的翻译则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被认为是异化和归化结合的典范。二位译者对绰号翻译的处理各有千秋,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确实都存在一些误译。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们要平衡这两种策略的关系,达到既能忠实准确地向读者传达源语文化,又能保持译本的流畅性,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论文一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章是对全文的综述。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的发展,以及《水浒传》及其绰号的研究状况。第三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语料,研究方法,以及整篇论文的框架。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该论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水浒传》中的绰号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了它们的构成方式和使用特点。第五章则对两个译本中人物绰号的翻译所使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总结了赛珍珠和沙博理这两位译者各自选择翻译策略的倾向。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指出了不足之处。
【关键词】: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水浒传》 人物绰号 翻泽策略 对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5-8
- 摘要8-12
- 1. Introduction12-17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2-14
- 1.2 Purpose of the study14-15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5-16
- 1.4 Research Questions16-17
- 2. Literature Review17-34
- 2.1 Cognitive Linguistics17-18
- 2.2 Metaphor Research in the West and in China18-25
- 2.2.1 Metaphor Research in the West19-23
- 2.2.2 Metaphor Research in China23-25
- 2.3 Metonymy Research in the West and in China25-29
- 2.3.1 Metonymy Research in the West25-27
- 2.3.2 Metonymy Research in China27-29
- 2.4 Researches o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Shui Hu Chuan29-31
- 2.5 Researches on Nicknames Translation of Shui Hu Chuan31-34
- 3.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34-36
- 3.1 The Research Data34
- 3.2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34-35
- 3.3 The Layout of the Thesis35-36
- 4. 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Nicknames in Shui Hu Chuan36-55
- 4.1 Introduction of Nicknames in Shui Hu Chuan36-37
- 4.2 Metaphor and Nicknames in Shui Hu Chuan37-46
- 4.2.1 Classification of Metaphorical Nicknames38-40
- 4.2.2 Work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ical Nicknames40-46
- 4.2.3 Summary46
- 4.3 Metonymy and Nicknames in Shui Hu Chuan46-55
- 4.3.1 Classification of Metonymic Nicknames47-50
- 4.3.2 Working Mechanism of Metonymic Nicknames50-54
- 4.3.3 Summary54-55
- 5.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Nicknames Translation in Buck's and Shapiro's Versions55-86
- 5.1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Nicknames Translation of Shui Hu Chuan55-56
- 5.2 The Analysis of Nicknames Translation in Buck's Version56-61
- 5.2.1 Foreignization in Buck's Version57-59
- 5.2.2 Domestication in Buck's Version59-61
- 5.3 The Analysis of Nicknames Translation in Shapiro's Version61-65
- 5.3.1 Foreignization in Shapiro's Version62-64
- 5.3.2 Domestication in Shapiro's Version64-65
- 5.4 The Contrastive Studie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Buck's and Shapiro's Versions65-84
- 5.4.1 Identical Translations of Nicknames in Two Versions66-69
- 5.4.2 Similar Translations of Nicknames in Two Versions69-76
- 5.4.3 Opposite Translations of Nicknames in Two Versions76-84
- 5.5 Summary84-86
- 6. Conclusion and Limitation86-89
- 6.1 Conclusion86-88
- 6.2 Limitation88-89
- Bibliography89-95
- Appendix95-100
- Acknowledgements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丹;绰号中见隐喻之美[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林书武;《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刘宏照;;试析《水浒传》部分专名的英译[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5 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6 侯广旭;谈谈英语绰号[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李勇忠;概念隐喻、合成空间与隐喻阐释[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朱波;论翻译中隐喻化思维的重要性[J];外语研究;2001年04期
9 卢卫中;绰号:汉英修辞探析[J];外语研究;2003年02期
10 华劭;从符号学角度看转喻[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战江;沙译《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34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3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