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文学经典形成

发布时间:2017-11-25 03:13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文学经典形成


  更多相关文章: 跨文化传播 文学经典 形成


【摘要】:"文学经典"作为彰显人类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概念,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人类的一个永恒性共享话题。本文试图将跨文化传播因素作为"文学经典形成"的一个背景条件,从经典的概念、经典形成的过程和实践性形态三个方面来思考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文学经典形成现象。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ZW018) 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项目(B-5409-12-0029) 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A-2400-12-0000370)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A-0209-13-070077)
【分类号】:I025
【正文快照】: 关于“文学经典形成”这个问题的讨论,西方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展开,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关系到人类自身价值的永恒性话题,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本文试图将跨文化传播因素作为“文学经典形成”的一个背景条件,思考在和同质文化语境比较更为复杂的异质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雯;;《文心雕龙》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初论[J];兰州学刊;2011年11期

2 张雯;;美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李勇;作为城市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卢晓晖;舒群;;中国艺术之态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管勇;;两种技术主义文论的比较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宋阳;;对当下欢唱现象的文化解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李政涛,袁红;计算机对教育的负面影响[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8 罗旭;;论文化工业时代的中国流行音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王爱玲;杨晖;;我国媒介的消费主义文化表现及其文化品格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徐德龙;;浅谈陶艺中偶然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J];才智;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杜开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文捷;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D];武汉大学;2011年

9 李定清;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官其钎;电视选秀时代平民偶像崇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思萍;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在大陆的传播及其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熊黎明;民族舞蹈艺术展演文本叙事性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5 王向娟;影视艺术作品中奇观场面的艺术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蕾;电视文化影响下的审美心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科;汴绣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冯金强;詹姆斯·卡梅隆电影中水元素的表现[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李媛菲;微者 博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芮渝萍;;英美海洋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与现实体验[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央泉;;麦尔维尔海洋生态思想之渊源[J];求索;2010年02期

3 曹山柯;独立 多元 整合──20世纪美国文学走向探微[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2期

4 殷国明;;中国文论的普世价值初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3期

5 陶东风;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J];学习与探索;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琼林;连水兴;;跨文化传播:走出理论殖民的漩涡——读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2 黄月琴;;中日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以及超越——以纪录片《靖国神社》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03期

3 秦屹;杨志伟;;跨越而非超越——好莱坞中国题材动画片跨文化传播的二度编码解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吕媛媛;;关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批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5 胡凌霞;文智勇;;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休克"现象[J];东南传播;2006年03期

6 倪建平;;中国在中亚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J];对外大传播;2006年12期

7 韩国秀;;多元文化融合中李安电影的东方传统与跨文化传播[J];电影文学;2008年23期

8 马少华;;“性相近,习相远”的跨文化理解[J];新闻与写作;2010年08期

9 北竹;高等专业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李军林,刘英;浅析李大钊跨文化传播的特点[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伟;;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贺心颖;;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问题及策略研究[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钟克勋;;论加强康巴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4 黄兆媛;;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与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庄晓东;;文化传播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高卫华;;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的学科关系分析[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8 倪建平;;中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崔波;;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系教授;跨文化传播:从术语到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金玉柱;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需做到问题视域融合[N];中国体育报;2010年

3 贾文山 美国加州Chapman University传播学系终身教授 仁可 译;当代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理论评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黄廓 姜飞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博弈中规划跨文化传播地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褚国飞;发展跨文化传播学 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与竞争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袁艳;中外学者研讨跨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04年

7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单波;跨文化传播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理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张小燕;多国学者在汉探讨“跨文化传播”[N];湖北日报;2004年

9 郑一卉 北京语言大学;走在重建“巴别塔”的路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王文娟;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元素[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李荣芝;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3 李卓;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D];复旦大学;2012年

4 王琰;意义的浮桥与彼岸的想象[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价值及问题:一种批评的视角[D];武汉大学;2013年

6 牛卫红;坚守与突围[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花家明;当代中国广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何晓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10 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建;金融危机下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变迁[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娜;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动画创作[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杨仁忠;如何呈现“他者”:跨文化传播与新闻伦理冲突[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孙焕根;电影《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5 白长燕;跨文化传播环境下的中国纪录片的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6 李妍;美国电视剧的网络传播热透视[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7 蔡春影;跨国公司中国市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金玉;跨文化传播环境下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危红波;企业文化传播理现论及应用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10 顾东黎;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媒体的生存空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24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24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9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