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治视域中的文学虚构
发布时间:2017-11-25 15:25
本文关键词:文化政治视域中的文学虚构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生产 虚构 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 马歇雷 伊格尔顿
【摘要】:虚构作为文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学者们常从文学心理活动的想象性上解释何为虚构,来探讨虚构得以存在的心理机制;或是用审美创造来解释虚构何为,将虚构视为审美创造不可缺少的条件。总之,对虚构理论的探讨多半徘徊在文学活动的心理层面和创造层面上。实际上,与其把虚构理解为实现审美创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如说审美创造是虚构活动的一种表现形态。多数学者颠倒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在文学本体的论域中来研究虚构问题,没有把虚构作为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来理解。这意味着我们更倾向于把文学解释成一种再现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而没有把文学视为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生产。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作为一种虚构意识形态生产的文学及其活动所隐含的、比审美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的蕴意。本文认为,文化政治视域中的文学虚构问题的复杂机制,要求我们的文学研究不应囿于审美关系的探讨,而是要进入更为宽广的人生领域,去探讨多维度的文学的价值和文学活动的意义。 “症候阅读”中的虚构问题,探讨承载虚构的两重介质即文本与意识形态。第二章将分别从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的文学、语言与意识形态、虚构与意识形态三个方面阐释马歇尔的文学虚构与意识形态理论问题。第三章主要论述伊格尔顿的文学虚构与意识形态理论问题。从文学与意识形态、文本与意识形态、文学虚构与文学生产角度揭示出伊格尔顿文学虚构与意识形态理论的独特性。第四章在综合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阐释文学作为虚构的意识形态生产的意义。分别从虚构丰富了文学理论内涵、虚构打破了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格局、虚构与文化三个方面,深入阐述文学作为虚构的意识形态生产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康之;历史的总体与结构的总体──卢卡奇、阿尔都塞总体范畴比较[J];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2 黄晓敏;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观[J];福建学刊;1993年01期
3 易兴霞;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J];福建外语;2001年03期
4 马海良;文化政治学的逻辑——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思想概要[J];外国文学;1999年04期
5 T.伊格尔顿 ,戴侃;马歇雷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01期
6 俞吾金;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J];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7 马大康;周启来;;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创造”与“文学生产”[J];江海学刊;2010年03期
8 杜维平;现代文学理论与“政治批评”──读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9 孟登迎;作为“躯体话语”的审美学——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简评[J];南方文坛;1999年02期
10 罗良清;格明福;;意识形态:从阿尔都塞到伊格尔顿[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本文编号:1226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2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