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后现代视域中的互文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9 09:34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视域中的互文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文性 后现代主义 解构 建构


【摘要】:“互文性”这一术语是1967年由法国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该术语一经问世便经历了复杂的嬗变过程,成为当今最流行而又使用最混乱的文学理论术语之一。互文性理论本身的模糊性及其产生和嬗变背景的复杂性造成了这一术语使用的混乱。学者们一方面将其广泛运用于各种社会文化领域的批评与实践中,一方面争论其概念的归属地,往往忽略了后现代主义这一重要的历史背景。本文力求从纷繁复杂的争辩中抽离出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宏观考察这一理论的演变轨迹,并凸现出广义互文性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中所彰显的独特价值。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论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互文性概念界定的相关争论进行比较与辨析,从影响与互文性、狭义互文性与广义互文性、互文性的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这几对学界争论焦点范畴出发,抽离出互文性理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研究价值与阐释空间。 第一章介绍参与到互文性理论建设中的后现代理论家以及他们关于互文性理论的相关论述,理清广义互文性理论的理论内核与精神品质。 第二章考察互文性理论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中具体运作的状况,从引用、戏仿、拼贴、抄袭四个方面阐释互文性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中的运行的策略,并结合相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后现代主义为互文性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资源,互文观念也为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解读后现代主义作品提供新的切入口和实践性的运作机制。 第三章分析极端性的后现代理论存在的弊端及其在当代语境下遭遇的现实困境,进一步探索具有建构意义的互文性理论如何从后现代困境中突围,并尝试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拓展建构式的互文性理论在当下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结语部分是对全文作出的总结性陈述,另外列明本文对于该理论未涉及或未能解决的一些理论或实践上的难题,作为一个激发进一步思考的引子。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伟忠;;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2 董学文;崔柯;;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理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秦海鹰;;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J];法国研究;2006年04期

4 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5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6 梁艳萍;;游戏与劳动的辩证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8 李玉平;;互文性新论[J];南开学报;2006年03期

9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10 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1269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69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b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