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间性的场域”:论少数民族艺术审美生境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8-01-04 05:16

  本文关键词:“间性的场域”:论少数民族艺术审美生境的三个维度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生境 少数民族艺术 日常生活 艺术人生 间性空间


【摘要】:一直以来,学界并未对审美生境一词做出详细界定。笔者试图将少数民族艺术的"审美生境"规定为三种概念:"自然生态""日常生活"和"审美意境"。这包含了自然生态存在论、世俗日常生活经验论和富于超越性和现实指引性的艺术人生境界。以生态解读文化,以"方言性"的艺术形态表达日常生活的图景,以"此在"的生命诠释艺术的张力,达到诗意的"人生之境"。从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与艺术"田野"两个层面,将审美生境建构为某种"语法范式",为民族艺术研究和艺术人类学的审美批评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Abstract]:Since, scholars did not make a detailed definition of the word. The author tries to habitat aesthetic minority art "aesthetic habitat" provisions for the three concepts: "natural ecology" and "daily lif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t contains a natural ecological ontology, secular life and rich experience of art beyond the realm of lif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The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the expression of daily life in the "dialect" of the art form of the picture, "the" life interpretation of artistic tension, achieve poetic "life realm". From the method of research on art and "field" in two aspects,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habitat as a sort of "grammar paradigm",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new national art and aesthetic criticism of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民族艺术研究是以文化研究为宏旨的分支方向,也是关乎特定艺术生产场域和接受场域的研究。“审美生境”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少数民族艺术及审美的研究文献中,但学界并没有清晰界定,到底何为民族艺术的审美生境。审美生境不是一个先在既定的概念,而是人类学、生态学、美学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震东;;“田野”的美学——兼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J];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04期

2 彭修银;;艺术接受与艺术人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8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金光亿;;艺术与政治: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民族艺术运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赵旭东;从田野工作到文化解释[J];民俗研究;2004年04期

3 麻国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4 王大桥;;地方性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关键词[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8艺术百家年度论文奖(青年)获奖名单[J];艺术百家;2009年03期

2 光映炯;;人类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艺术与旅游活动关系论[J];思想战线;2010年01期

3 戴和冰;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4 戴和冰;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J];美术观察;2004年01期

5 王文章;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艺术评论;2004年01期

6 王文章;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1期

7 赵维绥;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8 王文章;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9 王文章;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美术观察;2004年01期

10 戴和冰;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勇民;;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引导社会——面向中国经济与文化建设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向华 张珏娟 余向华;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完美落幕[N];四川日报;2006年

2 方文;少数民族艺术彰显“魅力乐山”[N];乐山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珏娟 实习生 黄兰;艺术节为市场指路[N];四川日报;2006年

4 记者 王向华 张珏娟 余向华 陈四四;民族艺术之花嘉州吐芬芳[N];四川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于铁成;乐山打造完美“盛宴”[N];乐山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闫佳;把艺术节办成展示乐山形象的盛会[N];乐山日报;2006年

7 实习生 黄兰 本报记者 张珏娟;帷幕,向市场拉开[N];四川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宋亚娟;一台原汁原味的文化盛宴[N];乐山日报;2006年

9 张佳;当代乡民艺术:危机与生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杨文文;学者把脉:乡民艺术路向何方[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林a\R,

本文编号:1377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77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2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