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感性与理性聚合:虚拟艺术空间中的材质创造

发布时间:2018-01-04 21:00

  本文关键词:感性与理性聚合:虚拟艺术空间中的材质创造 出处:《学术交流》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材质 虚拟艺术 雕塑 绘画


【摘要】:材料是有机体和无机体的起源,材料的历史可谓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的历史。通过对于传统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材质创造历史的梳理,透视艺术中的材质创造活动,将清晰地辩识人类对于存在之源的追问与探索。雕塑通过身体的触觉直接感知材料的物性,绘画则经由理性的思考,通过色彩寻找光的材料本性。然而,由于技术的限制,这种探索只能徘徊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无法从材料的生成过程去感知并创造材料的物性。当代虚拟现实技术,尤其是传感技术的发展,为艺术进入材料的微观运动,感知并展示材料生成现实世界各类有机体和无机体的材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从而也创造了一种融合科学与艺术的新型媒介形式。
[Abstract]:Material is the origin of organism and no organism, the history of material can be described as a history of human existenc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sculpture, painting and other art forms to create historical comb.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of material in perspective art will clearly identify the inquir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source of human existence. Sculpture directly perceives the materiality of material through the touch of the body and painting through rational thinking. Searching for the material nature of light through color.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echnology, this exploration can only wander between sensibility and reas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especially sensing technology, is the micro movement of materials. The perception and display of materials in the real world provide a possibility for all kinds of organisms and non-organism materials, thus creating a new form of media that combines science and art.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与设计艺术中心;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运用网络游戏平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品的策略与实证研究”(12BXW03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文化部专项“网络娱乐产品:传统艺术形式在网络媒介的重构”(09DA02) 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游戏体验观的电影艺术教育研究”(GBB1211022)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05
【正文快照】: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印记。材料构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而环境之美,又主要源于环境构造材料与身体感知两者之间的和谐。于是,无处不在的材料,悄无声息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感知对象。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充盈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感知活动中,逐渐形成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孟菲;;回忆:诗意的救赎——以电影《爱比死更冷》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2 梁国伟;薛永增;;数字家庭影院: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重构的观众身体空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聂欣如;;电影之海钓鱼人——德勒兹影像理论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周冬莹;;论德勒兹的“潜在影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王文革;;关于日常梦的审美转化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黄志洵;;论动体的质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黄志洵;;空间和时间的科学意义[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黄志洵;;质量概念的意义[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艾桂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斯蒂芬的时空错位症[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张婧;;浅析室内设计中的四维空间理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衡炳锋;;物理之美与物理教学之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2 吴同椿;;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电脑绘画与艺术设计优秀作品的点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胡占春;胡春健;;基于三域能流空间的体系模式机制问题研究——体系模式机制与模式窗口谐应作用机制[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胡占春;胡春健;;基于三域能流空间的体系模式机制问题研究——相似性耗散、破缺、协同、环流生成机制与体系流能力的有序、潜序生成机制及结束语[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代勒;从文化变迁看二十世纪台湾水墨画发展进程[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3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4 吴广瑞;如何追求幸福?[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肖湘宁;二战时期诺曼·麦克拉伦动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温润;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王帆;中西绘画空间范式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雷;现代高层建筑表皮生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道伦;中学数学概念有效记忆的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明洋;“触摸”自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杰民;石材的建造诗学[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7 张静妮;^~米绘本叙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刘华;中西传统绘画透视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段虎;艺术展览馆展示空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田晋颖;绵延和生命[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旦木秋;党项族西夏王国的民间工艺及雕塑绘画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2 黄绪贵,贾国荣;“绘画早于雕塑”质疑[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付蓉;赵_,

本文编号:1380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80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d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