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谷若译《德伯家苔丝》的美学特征
本文关键词:论张谷若译《德伯家苔丝》的美学特征 出处:《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英国伟大的文学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创作方面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善于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哈代化音乐之美、绘画之美于他的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具有显著的美学特征。《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它全面地展现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张谷若,中国伟大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的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在形式上,他一方面通过使用摹声、摹状、叠词等手段表现原语的音乐之美,另一方面,他发挥译语优势通过变换句式来展现原语的画卷之美。在内容上,他不仅保留了原著的修辞特色,而且用地道的译语将原著的意境和意象及语域特征完美而精湛地传达出来。因此,在众多的译本中,张谷若的译本脱颖而出,他被称为哈代的东方知音。本文主要研究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的美学特征。
[Abstract]:Thomas Hardy , a great British historian , has created his own unique style in the creation of novel . He is adept at expressing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君兰;;从明心见性的参悟看佛禅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黄伟芳;文化层面的异化讨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张允;杨家勤;;功能翻译理论与鲁迅翻译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张杰;;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张阳;龚昭;;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道明;;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常文彩;;试论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的译文表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李名方;;心理认同是检验修辞效果的惟一标准[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7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郦青;;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云红;西方修辞论辨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石径;口译员视角的归化与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潘志娟;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卖花女》中人物语言的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5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95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