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生活: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交叉的领域
本文关键词:文学生活: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交叉的领域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生活 生活世界 文学性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活动 文学理论研究 现实生活 审美体验 现实世界
【摘要】: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都要研究文学生活,它们在文学生活研究中形成了交叉的研究领域。文学生活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与文学接触而进入了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沉浸于其中,受其影响并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感受的一种生活实践活动。文学生活是主体参与文学活动的经历构成的,主体的情感、想象、现实境遇等因素都一起参与进来,形成一个以主体感受为中心的文学场域或时空体。这就改变了文学形式研究范式中对"文学性"的语言学分析,避免了用科学方法解剖文学时对文学造成的致命伤害。在文化研究中,文学是以文学生活的形态存在的。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参与文学生活,在文学生活中表达自己的生活状态与愿望。文化研究者对文学生活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完成从平民视角分析现实的任务。
[Abstract]:Both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should study literary life. They form an intersecting field of study in the study of literary life, in which we enter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because of our contact with literature in real life and immerse ourselves in it. Influenced by it and then changes their own life attitude and life experience of a practical activity. Literary life is the subject of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subject of emotion, imagination. The reality situation and other factors all participate together to form a literary field or space-time body centered on the subjective feeling, which changes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literariness" in the literary form research paradigm. In cultural research, literature exists in the form of literary life. Literature is a part of people's daily life, and people participate in literary life. It is possible for cultural researchers to analyze and study literary life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task of analyzing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mon peopl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李勇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学范式转型研究”(批准号:06JA75011-44031)的中期成果
【分类号】:I0-05
【正文快照】: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对立至今仍没有缓和的迹象。从知识学的角度看,这两个研究领域的极端形态处于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上,文学研究的中心是文学性——文学的独特属性,而文化研究更关心的是一个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文化——生活方式。在方法上,文学研究以审美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娟;谈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2 程金海;从意味到存在——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发展轨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金勇,丁良川;可达性·愉悦性·可持续性——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设计的社会学价值[J];规划师;2005年01期
4 卢衍鹏;王冬梅;;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身份重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尚党卫;传统认识之谜与胡塞尔的解答[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李迪江;;消费时代的大众审美与高校文学理论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万莲子;;女性主义不能失去价值目标!——论性别审美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李中华;;受众意识与雅俗文学的分野[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柳祥美;张长明;;马克思哲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界说[J];湖湘论坛;2007年02期
10 高秉江;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先验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4 黄敏;意向性视野中的意义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6 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清华大学;2004年
7 林德全;论教育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元;加缪新人本主义哲学探要[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涓;论意识“困难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董惠芳;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艺术真实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5 宋传东;意向性与杜夫海纳美学[D];苏州大学;2003年
6 金晓雯;范式的转换:转型期大众文学的文化学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昊宁;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吉林大学;2005年
9 郭冬梅;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对深度的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蔡洞峰;语言乌托邦与人的自由[D];安徽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桂珍;《文学评论》讨论七十年代的散文创作[J];俄罗斯文艺;1980年04期
2 胡风;关于“左联”及与鲁迅关系的若干回忆[J];鲁迅研究月刊;1981年01期
3 郑锹;一颗追求真谛的心——读张洁的散文[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4 刘国正;;“米”在哪里?——作文杂谈[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岑光;;略谈巴金早期的新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02期
6 范明生;;现象学简介(续)[J];教学与研究;1981年01期
7 高锋矛;;“望乡之星”星耀明——中日友好先驱者录川英子生平[J];北方文物;1981年01期
8 H.涅夫斯卡娅;浦立民;;七十年代西方文学[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02期
9 徐艺红;;萧红《生死场》的艺术探索管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10 黄月华;光明长在,希望洒人间——读《伊卡洛斯》和《向日葵》[J];名作欣赏;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裳裳;;论文学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雷红霞;;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勤;邱建华;;人·生命·生活·生成——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5 吴国盛;;自然概念的重建[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6 李楠明;;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践哲学的人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晓南;;后现代人学话语与后现代文明模式[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郭冬梅;;觅寻宝鸡历史文化足迹 开启儿童生活世界之窗——金台区西街小学新时期德育工作研究与实践[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新民;;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的社会科学——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研究[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黄灿章;;老子的唯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方向[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蓝地;秦文君——又出新书[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刘松媛;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亮相”中国[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陈宝凤 李楠明 初忠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N];黑龙江日报;2000年
4 安武林;文学生活[N];检察日报;2000年
5 陈卫平;关注生活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0年
6 俞吾金;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N];文汇报;2000年
7 吴晓明 陈学明 吴新文;我国哲学发展的现状与前景[N];文汇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舒晋瑜;没有改变就没有前途[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讨》 探未发明的新理 入未开化的边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更加重视实践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立群;实践哲学人类学论纲[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李文祥;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率困境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4年
8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坚;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小琴;试论庄子的隐喻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李道申;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生与发展[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唐晓娟;幼儿与动画片[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8 曹树真;论教育的不确定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晓虹;孔子礼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10 殷霞;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94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9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