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审美感兴的触媒
本文关键词: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审美感兴的触媒 出处:《文艺争鸣》2010年1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感兴 艺术创作 古代文艺理论 触媒 艺术家 海德格尔 情感变化 艺术语言 自然情感
【摘要】:正一在我看来,真正能够给艺术创造带来"神来之笔"的是感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感兴论,最能代表中国的审美创造的理论特质。这一点,我在《审美感兴论》等诸多的文章及著述中都有认真的讨论。
[Abstract]:In my opinion, what can really bring the artistic creation "fantastic pen" is the feeling of interest. The theory of feeling and interest in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esthetic creation. This is the point. I have a serious discussion in a lot of articles and writings, such as appreciation of Aesthetic feeling.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一在我看来,真正能够给艺术创造带来“神来之笔”的是感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感兴论,最能代表中国的审美创造的理论特质。这一点,我在《审美感兴论》等诸多的文章及著述中都有认真的讨论。而“感兴”最为要紧的内涵是主体情感受到外物的触动感发,所谓“触物以起情,谓之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刚国;六朝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情采关系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孙履芳;陌生与困境——《玩偶之家》新解[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毅;;综合视野中的音乐与舞蹈观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贺智利;论鲁迅不和谐的美学倾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韩雷;救人和自救——对《废都》的症候式阅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刘莉琼;从格式塔意象看古诗《江雪》的翻译[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孙丰;论高等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中艺术设计基础课的素描[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薛生辉;;设计符号刍议[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阎保平;多元整体世界观——先秦思想形式的轴心[J];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王剑;现代诗的空间建构[J];当代文坛;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2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3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刘彤昊;建造研究批判[D];清华大学;2004年
9 叶永胜;现代中国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于丽娜;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鸿英;论老舍小说的三重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周克平;文本的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卢政;论文学创作的内驱力[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姗娜;简论文学和音乐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1年
5 周静;文学符号及其解读[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金科;三峡文化与地域环境艺术[D];重庆大学;2002年
7 向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信息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卜庆安;屈大均诗歌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冰;傲绝千古 彰显独特文化内涵的传奇叙事——唐传奇的叙事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斌;;当代艺术的日常化与富有智性的实验[J];荣宝斋;2011年08期
2 高建平;;“审美”是审美“!艺术”还是艺术!——关于“跟着走”与回到“硬译”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3 杨向荣;刘娟;;边界游离中的知识建构——新世纪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与检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静修;;“他者”的救赎与“自我”的挽救——对文学消费“他者”身份的商榷[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5 滕翠钦;;文学、文化研究和关系主义[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6 叶世祥;;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的四个层面[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7 赵牧;;何谓生态,批评何为?——论生态批评的源流、表现及困境[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范垂功;文学艺术的超越性[N];人民日报;2009年
2 卫厚生;文学不应只为市场写作[N];文艺报;2004年
3 唐小林;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4年
4 王晓峰;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末路与新生[N];辽宁日报;2008年
5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6 方宁 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审 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从栏目看《文艺研究》的学术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杨向荣;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N];文艺报;2010年
9 日本立命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艺术历史美学教授 仲间裕子 本报记者 乔燕冰;城市公共艺术,21世纪的艺术景观[N];中国艺术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婷婷;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3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梁书;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崔冠华;电子传媒时代的泛审美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6 徐振华;审美泛化,经典式微[D];吉林大学;2005年
7 栾芳;论审美物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包兴星;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尹文亮;审美的困境与审美价值的重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晓军;主体与审美形态的交互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96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96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