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西方诗学话语空间的拓展——摭论代迅先生《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的理论视界
本文关键词:汉译西方诗学话语空间的拓展——摭论代迅先生《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的理论视界 出处:《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译西方诗学 文化忧虑 反本质主义 世界立场
【摘要】:西方文论在中国的文化转型由于受到近代哲学本质主义的束缚一直未得到公允的评价。破除以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为特征的普遍主义思维,富有建设性地对待西方诗学在中国的旅程,代迅先生《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中所贯穿的文化忧虑成为对汉译西方诗学的学术价值和知识谱系进行合理审视以及寻求危机破解的起点。从立论视角、价值评估乃至路径抉择,该论著都对新世纪比较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has not been evaluated fairly by the restraint of modern philosophy essentialism . In order to deal with western poetics ' s journey in China , it is an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poetics in the new century from the angle of view , value assessment and path choice .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长期以来,对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方面虽论著颇多,但限于作者学养的缺乏,总体上良莠不齐。在此方面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代迅先生《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一书,是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极富新意的著作,理应成为新世纪比较诗学发展的新契机。汉译西方文论有很长的发展史,置于民族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章启群;;出路与方法——21世纪西方美学研究管见[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2 姜延军;波普反本质主义的新科学精神——纪念卡尔·波普诞辰一百周年[J];东方论坛;2002年02期
3 赵军政;反本质主义批判[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4 吕汉卿;宋文静;刘妮娜;;新视野下对文学理论生产的审视与观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陶东风;;文学理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兼答支宇、吴炫、张旭春先生[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6 唐玉斌;;西方分析哲学的反本质主义潮流[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赵牧;;“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考察[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汤拥华;;文学何以本质?[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9 段吉方;;“文学性”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10 王伟;;罗蒂:迈向关系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于涛;徐长红;;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国清;;没有人性的罗蒂哲学(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真理、德性和客观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6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薛伟江;;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与唯物史观之方法论比较——兼论唯物史观的后现代特征[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凡;庞丹;王健;;实用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哲学——实用主义与技术哲学国际会议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千座高原》诠释“非中心”[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2 林建法;批评的转型[N];光明日报;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毛崇杰;文化何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郭军;好揭秘的罗兰·巴特[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著 章戈浩/译 四川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支宇;“后现代死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陶东风 金元浦 萧钰;悄悄的起步:《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雷颐;“后现代批评”与“中国国情”[N];经济观察报;2006年
9 本版编辑 刘曙光(北京大学) 袁玉立(《学术界》杂志社) 王玮(《光明日报》) 许明(《社会科学报》) 贺卫方(北京大学) 邢东田(中国社会科学院)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 姜晓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学术史:“猜想”在演进[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特里·伊格尔顿/文 吕增奎/编译;社会主义:保护尚未诞生的未来[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4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晓玉;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周凡;霸权接合的哲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秋霞;本质主义及其祛魅历程[D];郑州大学;2003年
6 王玉冰;个性闪烁在喧嚣的时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储智勇;批判理性的意义及其限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陈娜;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思想[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夏开丰;当代英美艺术哲学关于艺术定义问题的逻辑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8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98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