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子范畴群的审美意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闲”子范畴群的审美意义研究 出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闲"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比照"母范畴"之"闲","子范畴"为数众多,且于文艺理论中运用更为丰富,包括偏于儒道禅共通境界的标示审美心胸之"闲静"范畴序列,偏于儒家文饰特征的标示"有为而自然"审美风格之"闲丽"、"闲雅"范畴序列和偏于道家自然特征的标示"无为而自由"审美风格之"闲逸"范畴序列。每种范畴序列的衍生语境、范畴构成以及在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审美意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Abstract]:"leisure" i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category in ancient China. Compared with "leisure" of "mother category", "subcategory" is numerous, and it is more abundant in literary theory. It includes the category sequence of "leisure", which indicates the common realm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Zen, and the "leisure" of aesthetic style, whi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 literature and ornaments. The category sequence of "idleness" and the "leisure" category sequence, which indicates the "inaction but freedom" aesthetic style, and the derivative context of each category sequence. Category composition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in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闲”本作“简”字,“简”之本音iian、本义指空间之空隙。后由于词义引申,又用来指时间上的空闲,读音变为xian。后又假借防闲之“阴”来表示这个引申义。①据笔者初步考订,,“闲”大概要在春秋战国时有了表示时间上之“闲暇”、心理上之“自然自由平静”、价值上之“无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杨运庚,周海霞;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5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6 何瑞;;原本《玉篇》异体关系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李家浩;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朱凤瀚;论周金文中“肇”字的字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李运富;张素凤;;汉字性质综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贾文;古文字中的“口”形区别符号[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常金仓;;中国史学的现代使命[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6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沈澍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渤;人为价值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蒋红斌;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从汉字字体演进的外部因素比较来探索设计的创造性[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琳;《说文解字》大徐注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刘新民;清代“说文学”专著之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
3 魏晓丽;《字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瑞烽;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教学内容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冯淑华;《唐声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房振三;信阳楚简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9 蒋玉斌;(?)组甲骨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韩秀娟;现代汉字部件规范和HSK汉字等级大纲部件的属性调查[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贵行;王国维境界论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8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9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