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事修辞对叙事语法的超越
本文关键词:论叙事修辞对叙事语法的超越 出处:《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在对文本进行语法分析时,将修辞当成语法的附属物。人们渐渐开始怀疑,文学文本的组织是否有一定可还原的规律性,叙事修辞是否真的来源于语法框架?实际上叙事的过程就是一个转义修辞的过程,叙事话语的生成并非源于一个坚固的、本义的、语法的系统,而是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创造。只有厘清叙事语法中的"本义—转义"关系以及叙事语法和叙事修辞之间的关系,才能展示出叙事修辞在话语生成中的重要意义。
[Abstract]:Structuralism narrative theory in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the text, the grammar rhetoric as appendages. People gradually began to doubt whether the organization of literature text has certain regularity can be reduced, whether narrative rhetoric is derived from the grammar framework? Process actually is a process of narrative tropes, narrative discourse is not generated due to a strong, original meaning, grammatical system, but in the creation of a living language environment. Only to clarify the narrative grammar "- meaning of escape" and narrative grammar and narrative rhetoric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ility to show the significance of narrative rhetoric in utterance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山东聊城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变奏:20世纪西方修辞观念研究”08CZW004)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一种是叙事语法的研究,这种理论将叙事修辞视为语法的产物,即认为作为转义的情节来自于作为本义的叙事模式。另一种是以热奈特为代表的叙事研究,这种研究虽然为叙事修辞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度,但最终转义被叙事结构所“吸收”。从话语修辞的角度看,无论是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申丹;修辞学还是叙事学?经典还是后经典?——评西摩·查特曼的叙事修辞学[J];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国建;论现代诗的“间离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陈黎;从康德到巴尔特: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牛文君;;具体化:关联伽达默尔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鲍永玲;;共在、同居和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邵萍萍;廖小云;;浅析《化身博士》的叙事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耀华;;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跨文化音乐比较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刘文丽;;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对《邓小平文选》第2卷的重新解读[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郭华;;从“就近入学”到“初中建设工程”——关于北京市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江耘;;香港电视新闻之特点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6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张大为;;“诗意人类学”:中国古典诗学与解构主义的精神会通[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9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10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苏君;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申丹;究竟是否需要“隐含作者”?——叙事学界的分歧与网上的对话[J];国外文学;2000年03期
2 申丹;;作者、文本与读者:评韦恩·C.布斯的小说修辞理论[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0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沧桑老刀;;汉字里的大写数字本义是什么[J];旅游时代;2011年07期
2 阙蕊鑫;;“叙事开端”研究的新开端——评《叙事开端:理论与实践》[J];叙事(中国版);2011年00期
3 熊荣敏;;聚焦理论的认知参照点阐释[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4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学研究反思[J];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02期
5 胡香连;;啬夫本义再探[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尚必武;;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张艳丽;蔡伟奇;陈珂;;浅析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应用与对比[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杨芳;;叙事视野下的《源氏物语》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9 许德金;宋珍珍;;奥巴马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的文本间不可靠叙事[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刘菲;;从文字学角度看网络用字[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原道昱;;“四气”本义的现代科学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4 杨晓国;;卜辞古字新识四则[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5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万春;王跃民;;《论语》的命名及其他[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7 瓦尔特·海西希;;《阿拉坦汗传》的一个资料来源[A];蒙古史研究(第一辑)[C];1985年
8 吴文薇;;启蒙与催化——论新时期对西方叙事学的引进[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廖平波;;滥做翻案文章,不是争鸣本义——兼评《毛泽东郭沫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唱和诗索隐》[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0年
10 薛恒;;封建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诠释(1912—1939年)[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1年年会交流论文[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惠荣;叙事学研究有了新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日本所 屠亮智;还读书之本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吴晋娜;请让科技竞赛回归本义[N];科技日报;2011年
4 堂吉伟德;人大“圆梦计划”本义不可误解[N];中国妇女报;2011年
5 平文艺;权力的本义是管理[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6 会宁县教育局 刘鹏飞;汉字的本义及其发展演化[N];甘肃日报;2010年
7 李建盛;建构中国本土的叙事学理论[N];文艺报;2011年
8 周东浩;不能曲解“神”的本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练洪洋;告别“节日秀”,教师节方可回归本义[N];广州日报;2010年
10 本报编辑部;回归制度本义[N];医药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源;《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姜亚林;《诗经》战争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晓阳;语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俞敏华;形式的表象与深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燕;新闻语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蔡玮;新闻类语篇研究的语体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7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邱健恩;金庸小说叙事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何书;《说文通训定声》的词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星迪;我国电视纪录片叙事情境的发展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江岩;中国当下电视新闻中“解释性报道”的叙事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芳;叙事背后的道德质询[D];吉林大学;2006年
4 张玲;日本平安朝日记文学中的第一人称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周培;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孙婧;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7 吴闻莺;深度报道的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滔;叙事与符号的魅力[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吕萍;叙事与阐释:鲁迅小说及其电影改编[D];青岛大学;2006年
10 张倩;论《红楼梦》的季节叙事[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9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9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