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来华传教士译介成长小说述略
本文关键词:近代来华传教士译介成长小说述略 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1850年代开始,西方来华传教士着手译介了大量面向儿童的成长小说,以期培养信仰基督教的一代中国儿童。他们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拓荒者。随着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的展开,传教士在译介时有意识地将西方现代儿童观和教育理念引入中国,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传教士的译介活动既是社会福音神学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也受到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还与这一时期基督教自身面临的挑战不无关联。本文试图将其置于近代中国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脉络下进行深入的考察。
[Abstract]:From the beginning of 1850s,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to translated many child oriented Bildungsroman,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generation of children China Christian. They are China modern children's literature pioneer. With the rising trend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missionary translation when the conscious in the modern concept of child in the West and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Chinese,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Chinese missionary translation activity is not only a social gospel theology in the spread of China, also affected China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Christianit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ir own is not without releva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urther review the modern China wide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context.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S30403) 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成果
【分类号】:I206.5;I046
【正文快照】: 近年来,对于德国、英国等欧洲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状况,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而有关中国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则不容乐观。一般认为1903年包天笑从日文转译的《三千里寻亲记》是最早译介到中国的成长小说,并冠之以“教育小说”的名目。但是,当我们稍稍转换一下视角,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国武;;批评的理论视角变迁——晚清谴责小说研究的历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杜慧敏;;域外小说译介与晚清小说期刊的“短篇小说”[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3 徐刚;;《花月痕》百年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周远全;;从“知识考古”到“美学解救”——论现代“人”的福柯式解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刘方亭;卢成会;;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林光祺;中国社会资源变迁下的社会保障瓶颈及其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5期
7 王伟平;;对纪录片解说词的批判话语分析——以德国纪录片《知识就是力量——中国新精英》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林霁月;;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陈瑜;主体的狂欢——试论网络的艺术主体[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方维保;;论报纸副刊连载体式与张恨水小说章回体选择的关系[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曹燕飞;;戏仿合法性之讨论——以利益衡量为工具[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吴智斌;;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上海形象与上海批判[A];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立松;晚清狭邪书写与京沪性别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梁敏;协举方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叶永胜;现代中国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志梅;报人作家陈景韩及其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胡全章;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询[D];河南大学;2005年
8 李生滨;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自芬;小说身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特殊视角[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松;福柯思想与教育:一种后现代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耿芳芳;福柯作者理论及其在中国先锋文学中的表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晓丽;《月月小说》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4 董智颖;陈蝶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韩平;福柯的权力观[D];吉林大学;2005年
6 胡昆;现代之后的追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昕;烟水散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曲燕;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一项心理学研究[D];烟台师范学院;2005年
9 樊玉梅;《海上花列传》的叙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永;吴趼人写情小说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俐玲;;父亲·传教士·异邦客——赛珍珠《战斗的天使》中的父亲形象[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申晓虎;;文化的挪用:西南少数民族信仰变迁中的基督教影响[J];民族学刊;2011年02期
3 张学敏;;仓促的青春——《洛丽塔》成长小说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4 刘利君;;汪潮涌:“智钱”时代的“金融传教士”[J];黄金时代;2003年11期
5 藤井树;;那一瞬间的情话,令人陶醉[J];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11年06期
6 谢争艳;;追溯自我成长的足迹——品读成长小说《儿子与情人》[J];编辑之友;2011年07期
7 邓筱菊;;从《草房子》看曹文轩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8 宁云中;;我是谁?——成长小说中成长主体的身份思考[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9 王静;;传教士笔下的辛亥革命——以布朗的《中国革命》为中心[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9期
10 洪姣;;在成长中寻根——从成长小说的角度重新解读《所罗门之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传教过程初探[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蓉梅;杨宏敏;;成长小说的另类叙事——论杨红樱的顽童成长小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海涛;;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阚保平;;神学思想建设是中国教会的文化任务[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晓鸿;;西方神学思想中的非神学因素对中国教会的影响——兼论近代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建华;;清末基督教会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10 何岩巍;;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冲突的根源与意义——以直隶两次民教冲突为例兼与赵世瑜商榷[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秉杰;《桃花鱼》和“成长小说”[N];文艺报;2009年
2 YMG记者 耿晶 实习生 邹正;传教士在烟台留下的印迹[N];烟台日报;2010年
3 资深报人 丁刚;传教士的非洲[N];东方早报;2010年
4 ;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N];中国档案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袁瑛;绿色“传教士”[N];南方周末;2010年
6 彭惊宇;成长的变秦 青春的叹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7 杨梅菊 王艳华;张跃:从“低碳”企业家到环保“传教士”[N];经理日报;2010年
8 何镇邦;成长小说耐人寻味[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徐妍 书评人;以“复杂性的精神”重写战争题材成长小说[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10 张永禄;“80后”成长小说的得与失[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觉醒的中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影响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蒋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D];复旦大学;2010年
4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颖;基督拯救中国?——伦敦会传教士麦嘉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钱春芸;行进中的“小说”中国[D];苏州大学;2007年
9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10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婧;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2 郑青伟;旧梦与新岸间的徘徊[D];河南大学;2011年
3 王辉娣;岛上的迷途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施蕾;《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部平衡的成长小说[D];浙江大学;2004年
5 任远;简·奥斯丁,成长小说和道德判断[D];复旦大学;2010年
6 燕秀丽;近三十年中国儿童成长小说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杨李;《占卜者》:一部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D];兰州大学;2010年
8 田广文;困惑与张望[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洁;丰富的痛苦:19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论[D];河北大学;2011年
10 艾莉莉;成长与探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00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00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