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本误读的限度
本文关键词:论文本误读的限度 出处:《求索》2011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庄子、董仲舒、谭献到伽达默尔、德里达、德.曼、布鲁姆等,中西方对误读的认识逐步深化,随着解构主义观点的盛行,误读的功能有被夸大之嫌。尽管误读说有助于扩展文本的内涵,延伸作者的思想,帮助阐释者以新的视角理解文本,但失限的误读不利于文本意义的理解和阐释,误读必须设限。
[Abstract]:From Zhuangzi, Dong Zhongshu, Tan Xian to Gadamer, Derrida, de Mann, Bloom and so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misreading gradually deepened in China and the West, with the prevalence of deconstruction. The function of misreading is exaggerated, although misreading helps to exp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extend the author's ideas, and help the interpreter to understand the text from a new perspective. However, misreading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ext meaning, misreading must be limited.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商洛学院外语系;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11kj0301)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诗无达诂”,“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作者死了”,“误读使批评家对作品的洞见不断产生”,“阅读总是一种误读”,……这些关于误读的论断从文本、读者、作者、批评家的角度阐释误读,使其成为了广泛使用的批评话语。误读说有助于扩展文本的内涵,延伸作者的思想,并帮助阐释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铭;关联理论与阅读理解[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郑立宪;文化缺省与重构——《闽文化》翻译随想[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王东风;论“达”──为纪念严复《天演论》问世100周年而作[J];福建外语;1998年03期
4 刘伊俐;文化缺省及其在翻译中的重构[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5 黄海璇;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策略——以《阿Q正传》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6 卢杨,任静生;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重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程洪珍;;论翻译中词语的文化信息流失[J];教学研究;2006年01期
8 熊兵;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03期
9 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02期
10 蒋冰清;英汉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及翻译策略[J];娄底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玉梅;;从文学作品翻译者的角色看翻译再创造的必然性与局限性——读《包法利夫人》三个译本有感[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董海雅;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畅;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加强;由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观意象翻译[D];安徽大学;2005年
2 刘海玲;文化空白和杨译本《红楼梦》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赵家武;常规关系在翻译中的语用转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郑意长;《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缺省”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5 向玲;比喻翻译中的形象转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云松;语用隐含与文学翻译[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7 杨璇瑜;《天路历程》中圣经意象的翻译——从图式理论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祁喜鸿;文化缺省文本的翻译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玉贵;Nida的“读者等同反应论”及其在文化翻译中的局限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齐涛云;文化成分翻译的关联探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玉明;关于鲁迅《野草》的几个意象的解析(二)[J];齐鲁学刊;2005年02期
2 王科;“寂寞”论:不该再继续的“经典”误读——以萧红《呼兰河传》为个案[J];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3 张法 ,张颐武 ,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J];文艺争鸣;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德生;;后现代语境下文学宏大叙事的误读与反思[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莉;;揭秘信息误读——试论《潮骚》译本中的翻译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陇菲;;文艺? 复兴?[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4 解玉斌;;观念艺术的哲学基础[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天虹 叶伟民;行为艺术:误读与走向歧途[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本报记者 柴选;当纪实摄影遭遇艺术品市场[N];中国摄影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隽;被误读的尤伦斯[N];经济观察报;2011年
4 解放军艺术学院 张婷婷;历史的巧合与误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徐鲁;“坎普”趣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6 ;对年轻艺术家的误读与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李健;中国古典文化理论的感悟传统[N];文艺报;2005年
8 著名策展人 批评家 彭锋;让艺术只解决艺术的问题[N];上海证券报;2011年
9 黄克剑;商榷,,还是丑诋?[N];文艺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培;我希望自己作品不太像艺术[N];南方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鑫;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独创性[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2 艾洁;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锋;现代阐释语境中误读的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艳华;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与误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李红梅;心理学视野中的艺术接受[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伟;金斯伯格与中国[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解玲;《围城》俄译本误译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张冉;从目的论角度探讨庞德《神州集》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李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罗良清;寓言·语言·意识形态[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瑞瑞;布鲁姆的正典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燕;艾柯的文本诠释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01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0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