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萨义德与后殖民主体性

发布时间:2018-01-09 23:32

  本文关键词:萨义德与后殖民主体性 出处:《外国语文》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萨义德 流亡 后殖民主体性


【摘要】:作为拥有双重身份、对流亡有着切身体验的学者,萨义德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非凡的学术创造力开创了一个探讨殖民话语的新时代。他的后殖民批评将人文和反人文思想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强调在处理西方"自我"与第三世界"他者"间对立问题上,世俗知识分子所应采取的立场既是对抗的又是建设性的。所谓对抗就是指向帝国主义回述。其建设性在于后殖民知识分子通过对抗行动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自我与他者的融合,即一种理想化的后殖民主体性。
[Abstract]:As a scholar with dual identity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in exile, said has a unique academic perspective. Extraordinary academic creativity has opened a new era of exploring colonial discourse. His post-colonial criticism organically integrates humanism and anti-humanism thinking and emphasizes dealing with the "self" of the west and the "other" of the third world. On the issue of confrontation. The position that the secular intellectuals should take is both confrontational and constructive. The so-called confrontation refers to the retrospect of imperialism. Its constructive point is that the effect to be achieved by the post-colonial intellectuals through the action of confrontation is self and self. The fusion of the other. That is, an idealized post-colonial 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编辑部;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后期,人类对心灵深层的探索、对精神的自我解放之追求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尼采、弗洛伊德、福柯、拉康等人在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前赴后继的努力既向西方的传统和权威提出了最有力的挑战和质疑,也为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纵横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3 王生钰,李培凤;论高等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分子及其组织的本质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4 刘俊英,武旭;学术规范与知识分子良知[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5 陈秀武;论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边缘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程戈;小说境遇的历史嬗变与小说家的身份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蔡翔;何谓文学本身[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6期

8 洪治纲;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书写姿态——尤凤伟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6期

9 蔡翔;专业主义和新意识形态——对当代文学史的另一种思考角度[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10 谢朝群,何自然;质疑“礼貌策略说”和“礼貌规范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凌;高建惠;;后现代中的学院派知识分子[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春萍;;学者·知识分子·知识工作者[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荀振芳;;学术自律视角中的学术自由[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2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何庆明;基于智力资本管理的企业战略并购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9 白文刚;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10 姚金菊;转型期的大学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艳玲;《豆棚闲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于琦;萨伊德知识分子论及其当代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晶君;国立中山大学学校管理探析(1924-1931)[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文元;对农民实利的守护[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益;王朔小说中“另类”知识分子形象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钱章胜;“成为你自己”——鲁迅、鲁迅现象和现代性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阮兰芳;论殖民情境下的鲁迅都市书写[D];青岛大学;2004年

8 唐洋;浅论列宁的旧知识分子政策[D];吉林大学;2004年

9 高虹;赵树理与孙犁比较论纲[D];西北大学;2003年

10 杨锏;论奈保尔的后殖民家园书写[D];暨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鸿;;回到语文学:文学批评的人文主义态度[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迈入新世纪的比较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思郁;萨义德:如何重构人文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陈树义;文学批评的两个判断力[N];太原日报;2010年

4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刘涛;文艺批评谨防“理论围观”[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建红;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翟晶;边缘世界[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4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俊;东方不是我们的东方[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彦;莎士比亚与赛撒尔的《暴风雨》中人物身份的后殖民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伦杰;卢卡奇文艺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晋芳;论鲍曼的现代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肖祥;“他者”与西方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岑;语文学与人文主义[D];南京大学;2011年

8 乐佳;斯皮瓦克庶民研究的探讨[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03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03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f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