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以汪译《牡丹亭》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24 19:55

  本文关键词: 汤显祖 汪译《牡丹亭》 副文本 出处:《中国外语》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有助于清晰、精确、全面地揭示汤显祖戏剧翻译边缘领域所包含的翻译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客观全面地思考汤显祖戏剧文本的翻译行为和过程,及其如何对读者产生影响。本文将借鉴法国叙事学理论家杰拉德·热内特提出的副文本理论的研究方法,以汪榕培教授英译的汤显祖戏剧《牡丹亭》为例,审视副文本因素与翻译活动、译作面貌和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副文本如何引导和影响译文读者感悟汤显祖戏剧作品的价值所在。
[Abstract]:Paratext study of Tang Xianzu's drama translation helps to clear, accurate, fully reveals the translation phenomena including Tang Xianzu edge in the field of drama translation, which makes us more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on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behavior of Tang Xianzu's dramatic texts, and how to influence the readers. This paper will draw on research methods paratexts French narrative theory theorists proposed by Gerard Gene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ofessor Wang Rongpei Tang Xianzu drama < > The Peony Pavilion as an example, examine the vice text factors and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he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the appearance and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nd vice text on how to guide and influence the readers comprehend the value of Tang Xianzu's work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汤显祖戏剧的英译与传播”(项目编号:2013SJB740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1引言汤显祖是中国明代伟大的戏曲家和思想家。他的戏剧“临川四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在英语国家,自从1939年《牡丹亭》的第一个节选译本问世至今,《牡丹亭》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关注和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汪榕培;;我和中国典籍英译[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5期

2 杨振;许钧;;从傅雷译作中的注释看译者直接阐释的必要性——以《傅雷译文集》第三卷为例[J];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3 汪榕培;杜丽娘的东方女子忧郁情结——《牡丹亭》译后感之一[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0期

4 汪榕培;《牡丹亭》的“集唐诗”及其英译——《牡丹亭》译后感之二[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1期

5 汪榕培;走向21世纪的汤学研究——在“纪念汤显祖诞生4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3期

6 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宋时磊;;侦探、知识与玫瑰——对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金松林;;海子:被误读的面孔——一种现象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5 柯岚;;“法律与文学”中的“局外人”[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孙红;居中阐释:中西解释之途[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7 李跃红;论《琵琶记》在悲剧研究中的价值——兼谈一种新的悲剧思想:“核心价值破碎论”[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8 吴建芳,赵正;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舒开智;;误读:本体性存在抑或解构性策略[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10 朱寿兴;;艾柯的“过度诠释”在文学解读活动中并不存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范立民;张楠;;文化政治研究中的教育诉求——理查德·罗蒂的教育哲学述评[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管武鲜;;浅谈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读误”现象及纠正策略[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3年

3 李伟;;艺术美“可生长性”的形上追思——为诠释学“相对主义”困境进言[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6 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大学;2011年

7 张鑫焱;知识/力量的反讽[D];浙江大学;2010年

8 陈文华;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11年

9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学艳;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过度阐释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汤志鹰;论当前我国信用卡诈骗罪的若干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大伟;刑法适用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苏前清;韩少功的“底层写作”论[D];南昌大学;2010年

5 肖燕;多丽斯·莱辛幻想系列小说的独特未来意识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6 许元洪;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丽桃;《再别康桥》文本接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齐伟;电影批评理论的反思与重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艳;小说前景化语言的认知分析与翻译策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曹华经;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选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8期

2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选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02期

3 张政;文化与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5 叶树发;《牡丹亭》主题与明中叶美学嬗变[J];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08期

6 陈晓军;;同宗文化见证 异族艺术的对话——谈《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之异同[J];名作欣赏;2011年06期

7 赵彦杰;;震撼心灵的爱情——《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艰难爱情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8 刘慧;;戏剧《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J];作家;2009年02期

9 张林;刘须明;;爱情之道 止于至善——赏心乐事《牡丹亭》与悲情伤怀《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徐顺生;中西浪漫主义戏剧中的情与理──《牡丹亭》与《欧拿尼》比较[J];学术研究;199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叶辛;;城市和文学的关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4期(总第198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林瑞华;打造世界品牌的辉煌10年[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毛莉 驻上海记者 张良仁;世界的舞台 百姓的盛会[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叶辛;城市和文学的关系[N];文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马进;市场是“演”出来的[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于雪;演出季:让城市舞起来[N];深圳商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员;艺术之潮生生不息[N];人民日报;2008年

7 记者 梅蕾;“九艺节”苏州精品很夺目[N];苏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马进;多家剧院未雨绸缪连推好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记者 林瑞华邋驻上海记者 张良仁;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张斌 实习生 施敏;新戏扎堆 名家荟萃[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石岩;论舞台艺术的生产与传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2 栾英;《牡丹亭》英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欢;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毕益芳;汤显祖《牡丹亭》和蒙特威尔第《奥菲欧》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何婷;论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翻译[D];浙江大学;2013年

4 冀丽娟;翻译美学视角下《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5 任延玲;《牡丹亭》个性化唱词的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怡凡;许渊冲、许明英译《牡丹亭》分析[D];河南大学;2013年

7 洪斌;视角和声音转变对文本情感建构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佩;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牡丹亭》的翻译[D];郑州大学;2013年

9 黄莹;试论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丹;顺应论视角下《牡丹亭》英译之创造性叛逆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60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60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d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