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反思的思想史意义

发布时间:2018-01-24 23:58

  本文关键词: 中国文论 文艺学学科反思 思想史意义 文论身份 出处:《当代文坛》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思想史角度着眼,可从各文论事件中寻觅到文论身份的诸多细节和意义空间。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反思就是典型的中国文论身份事件。文艺学学科反思具体围绕历史路线和学理路线展开,在细微处体现了独特的思想史意义,即文艺学反思呈现出时间和空间张力结构,方法论反思瞩目而本体论反思有所欠缺,文论共识有进一步破裂的可能,学科建设经验表现出流动性特征,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引发了文论身份的重组与重构,并为文论身份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问题域。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history. We can find a lot of details and meaning space of the identity of literary theory from all the events of literary theory. The ref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typical event of identity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he reflection of literary subject revolves around the historical route and the theoretical road. The line unfolds. It reflects the unique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detail, that is, the refle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presents the structure of tension in time and space, the reflection of methodology is focused on but the reflection of ontology is lacking, and the consensus of literary theory may be further broken down.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fluidity,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art subject leads to the reorganiz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dentity of literary theory, and opens up a new problem domain for the study of the identity of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一思想史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论身份在中国文论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由身份视角审视中国文论研究,其任务是追踪和考察中国文论的自身处境与话语谱系。①对文论身份的研究可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思想史是历史学科和哲学学科的交叉,思想史不是哲学史,哲学史处理的是更为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中文;文艺学的合法性危机[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余虹;文学理论的生死性——兼谈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林兴宅;旧文艺学体系的哲学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6期

4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5 钱中文;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6 朱立元;;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学评论;2006年03期

7 杜书瀛;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J];文学评论;1998年05期

8 支宇;;“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是否可能?——评一种新锐的文艺学话语[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9 陈晓明;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对当代文艺学的反思[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10 高楠;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论的主体性——兼与陈晓明商榷[J];文艺研究;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守义;;从被动“适应形势”到主动“建设体系”——20世纪90年代文艺理论研究之回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吴家荣;桑农;;文艺美学学科三十年建构的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6 江云琴;;失语的一群,失落的世界——《小城畸人》之解构性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7 吕汉卿;宋文静;刘妮娜;;新视野下对文学理论生产的审视与观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李国新;陈竹;;文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陈兴良;;关于死刑的通信[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10 尹树广;宽恕的条件和界限——苦难意识、记忆理性和有限度的超越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秀琴;;解构的“幽灵”与批判的辩证法——德里达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吴刚;;趋同存异——民族文学60年的发展[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4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5 周波;;展望与探索——关于新世纪文艺理论走向问题的再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杨颖;;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一点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马前;;文学理论与“苏联模式”[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戴冠青;;本世纪初文学理论建设审视[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关晓铭;财产权利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9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南吉多杰;藏族书信体诗文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文娟;南帆文艺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贤平;“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9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岑;语文学与人文主义[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元浦;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2 张执中;从哲学方法到历史方法——约翰·波科克谈如何研究政治思想史[J];世界历史;1990年06期

3 洪开荣;郭斯顿;;区域开发主体间的信任机制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J];历史研究;1984年02期

5 陶东风;试论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王杰泓;张琴;;身体写作:一种“野蛮主义”的现代性[J];唐都学刊;2005年06期

7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8 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9 王纪人;对当代中国文论有效性的质疑与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朱立元,王文英;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辽南,荣炯;世界性 创造性——21世纪中国文论的二个着力点[J];学术研究;2000年11期

2 张卫东;论中国文论的语境特征[J];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01期

3 曹顺庆;“话语转换”的继续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文艺争鸣;1998年03期

4 林衡勋;;略论中国文论发展的开合大律问题[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褚燕;;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赵瑞静;;诗家语——中国式的“形式主义”[J];青年文学家;2009年11期

7 庄桂成;;中国文论现代转型中的“苏联”因素[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8 张佳生;;八旗文论五评[J];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06期

9 刘述均,,宋广文;关于“情结”问题的一点思考──兼及中国文论的“郁结”说[J];长白学刊;1996年04期

10 代迅;从西化到传统: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文论发展走向(续)[J];文艺评论;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古风;;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历史与现状[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顺庆;;唯科学主义与中国文论的失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王飞;;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系统总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5 何云波;;苏联模式与中国文论话语转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胡疆锋;;西风东渐30年——西方文论与新时期中国文论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代迅;;汉译西方文论探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戴冠青;;本世纪初文学理论建设审视[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高迎刚;;转换,还是借鉴?——关于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价值之不同途径的反思[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李祥林;;少数民族·文论及美学·中国特色文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蓉;哈佛教授的《中国文论》[N];解放日报;2003年

2 季广茂;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与中国文论生长[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戴冠青;中国文论的焦虑与选择[N];文艺报;2005年

4 北京语言大学 高旭东;说自己的话[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胡晓明;远行回家的中国经典[N];文汇报;2003年

6 陈引驰;何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N];文汇报;2003年

7 乐黛云;《中国文论:英译和评论》中西文论互动的新视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积意;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N];文艺报;2000年

9 武汉大学 李建中;中国文论的诗眼和画境[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赵崇璧;“新世纪文艺学的发展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2 李东军;本诗学之“幽玄”理论与中国文论[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金梅;“《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7年

4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5 欧宗启;印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冯若春;“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周红兵;新时期前十年文论建设和理论资源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D];暨南大学;2008年

10 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对话与批判[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黎亮;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文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兴文;德里达文学理论批评思想与中国文论话语的转换[D];兰州大学;2007年

4 甘甜;拉康主体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计美丽;举隅法与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马欣华;中国文论中的“文体”关键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倪书华;中国文论文本的跨文化阐释[D];汕头大学;2005年

8 袁伟军;异域之镜[D];暨南大学;2008年

9 肖红柳;《文艺理论研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冠华;超越之思[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61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61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f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