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学派与体系——从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聘任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弟子谈起

发布时间:2018-01-25 02:34

  本文关键词: 徐悲鸿学派 美术教育体系 美术教育学 现实主义 写实主义 艺术系 延安学派 中国画 中央 建国后 出处:《文艺研究》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从调查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聘任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弟子入手,梳理"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将其放在自身主导建构的"写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和参与创建的"现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中进行观察,探究它与各家各派合作形成"写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的前提原则和粗放特点,进而审视它在文艺"二为"方针下,与"延安学派"、"苏派"以及其他各家各派共建"现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中的起伏变化,并由此分析建国后十七年中央美院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现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的兼容性和局限性。
[Abstract]: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ciples of the Art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Art appointed by the National Peiping Art College and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combs the development of Xu Beihong's School of Fine Arts Education. Especially put it in the "realism" art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realism" art education system. Explore its cooperation with various factions to form the "realism" art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premise principle and extens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examine it in literature and art "two for" policy, and "Yan'an schoo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rt education system of "realism" in the "Soviet school" and other schools. The compatibility and limitation of "realism" art education system formed by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17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是在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具体情境中,酝酿于国立中央大学、聚集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内化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具有艺术共识性的教育实践与艺术创作群体其正式命名出现甚晚,主要得自徐悲鸿、吴作人的学生艾中信在20世纪80年代对徐悲鸿及其追随者进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卢沉;第一画室的教学主张及探索[J];美术研究;198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崔玲;;“中西调和”与“中西融合”——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异同以及现实意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何平;;徐悲鸿改革中国画的理论及实践[J];美术大观;2011年03期

3 苗琳;;浅论写意油画的写意精神[J];美与时代(中);2011年06期

4 李文秋;;论徐悲鸿风景油画的“求真”创作观[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姜怡翔;;徐悲鸿、蒋兆和中西绘画融合之反思[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6 唐培勇;《田横五百士》艺术特色探究[J];社科纵横;2004年01期

7 肖桥华;;徐悲鸿、林风眠对现代美术教育和创作影响的异同[J];青春岁月;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青;潘天寿花鸟画艺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2 罗永生;走向“正规”[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3 王先岳;写生与新山水画图式风格的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 王海燕;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大学;2010年

5 王兴华;象与像——《从西汉雕塑谈起》[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6 杜龙琪;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7 武小川;迷失与重塑[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高志;中国山水画借鉴素描因素可行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亚妮;当代写意人物画意象特征的传承与创新[D];重庆大学;2011年

3 张艳云;徐悲鸿和刘海粟油画教学比较[D];河南大学;2003年

4 唐培勇;《田横五百士》与徐悲鸿油画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娜;论写意油画中文人画精神的表达[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袁媛;徐悲鸿与20世纪上半期中外美术交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晶;浅议“书写性”在现代水墨人物写生中的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渊;融会中西 借古开今[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9 程兆云;中国人物画“形神和谐”之我见[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海珍;抗战时期徐悲鸿绘画写实主义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平;;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再探索[J];艺术教育;2011年05期

2 郝明工;;试论“现实主义”的中国接受[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杨斌;探索中的中国写实主义油画[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杨德忠;;鲁迅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想及其影响[J];时代人物;2008年10期

5 刘农;;当代写实油画的时代特征[J];艺术教育;2009年08期

6 熊炜;我国绘画的现实主义探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吴威;;谈传统造型观念与现代高校绘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2期

8 王端廷;;为什么我们特别留恋写实主义[J];中国美术馆;2006年08期

9 吕品田;;卷首语[J];美术观察;2007年01期

10 陆庆龙;;浅析油画写实主义的若干问题[J];作家;2009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寿桐;;创造社文学的情绪写实主义特征——兼论郭沫若创作的写实倾向[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陈琼英;;作家池莉与美国文学中的欧·亨利[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4 黄建中;;对现实主义表演的再认识[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5 俞兆平;;西方文艺思潮的本土化进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宁宁;;论文艺现实主义问题的理论困境[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仁铭;;《水浒》写招安是否背离了现实主义?[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8 刘诗兵;;在现实主义写实表演的大路上探索求新[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9 孙清;;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走进21世纪的艺术天地[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10 叶江;殷翔;;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权力观的比较分析——兼谈两种权力观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端廷;为什么我们特别留恋写实主义[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李一;重新认识现实主义美术[N];文艺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张晋锋;《剃头匠》再扛现实主义大旗[N];中国电影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牛春梅;人艺不能丢了现实主义这个魂[N];北京日报;2009年

5 见习记者 韩t,

本文编号:1461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61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5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