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角”与生态女性批评的独特魅力
本文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视界融合 自然 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态批评 女性批评 女性视角 独特魅力 双重视角 生态视角 出处:《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态女性批评的视点是多元的,但始终有两个焦点:"女性"与"自然"。女性主义与生态批评在批评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生态视角和女性视角的有机融合,正是生态女性批评的魅力之源。作为一种视界高度融合的新型批评方法,生态女性批评不仅可以为长期以来的女性批评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还为新生的生态批评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批评空间,为生态批评进一步向纵深开掘创造了条件。
[Abstract]:The viewpoint of ecological female criticism is diverse. But there are always two focal points: "woman" and "nature".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feminism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in the practice of criticism. As a new criticism method, ecological female criticism can not only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long term female criticism. It also opens up a wider criticism space for the new ecological criticism, and creates conditions for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to dig in depth.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080430609)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项目编号:08B092)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当代西方由女权运动和生态、环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一种文化思潮。生态女性批评,正是这一鲜活的文化思潮在批评领域的体现。生态女性批评关注一切受压迫、受控制的群体,它的视点是多元的,但始终有两个焦点,那就是“女性”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述评[J];学术月刊;1987年05期
2 ;哲学功能弱化的主要表现[J];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06期
3 任平;论语言符号系统在广义认识论中的地位——兼论从解释学到广义认识论的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Z1期
4 季进;;“视界融合”的反思——读《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奥尼尔与中国》[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3期
5 阿特金斯;郭元祥;;释义学与课程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9年12期
6 张德兴;时间距离与视界融合——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管窥[J];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02期
7 吴启文;试评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J];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8 朱士群;现代释义学原理及其合理重建[J];哲学研究;1992年09期
9 张晶;意象还原与视界融合——古典诗歌鉴赏偶感[J];名作欣赏;1992年02期
10 K·M·牛顿;周宪;;西方文论的新倾向—新历史主义[J];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旷剑敏;;从译者的主体性到翻译的主体间性[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巍;边缘地带 别有景观[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肖巍;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自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钟秀;性别的包容[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马元龙;女性主义的多样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女性主义纵横谈[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朱志方;走向当代中国的哲学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7 吴玉军;当代美国价值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N];学习时报;2004年
8 肖 巍;女性和女性主义的自然观[N];学习时报;2004年
9 王洪波;女性主义看科学,,看到了什么?[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舒晋瑜;微笑的女性主义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丹寅;论文学鉴赏的主体介入[D];暨南大学;2000年
2 马卓;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何正国;真理·理解·对话[D];安徽大学;2002年
4 瞿淼音;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意义空间的三个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肖翠云;仿拟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戚伟燕;[D];浙江大学;2004年
7 季君君;海明威在其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表现的生态女性意识[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8 詹琳;哲学诠释学视野下的翻译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海霞;文学翻译理解过程——文本视界与译者视界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袁玉敏;以“反观”达致“融合”[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62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6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