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跨文化诗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态特征

发布时间:2018-02-03 03:44

  本文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学术形态 跨文化诗学 翻译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 法国学派 美国学派 世界文学 平行研究 中国学者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30年来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至中国。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做了一系列新探索与新表述,提出了阐发法、原典实证法、三重证据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影响研究"与"传播研究"剥离,将"平行研究"优化为"平行贯通"研究,并在"译介学"与"翻译文学"、"世界文学学"与"宏观比较文学"、"形态学"与"变异学"等若干分支学科中做了新的建构与开拓。中国比较文学以其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视野,超越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那样的学派局限,以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化视阈与文学研究融合,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融合的方式,形成了"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与特色,也使世界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worl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shifted to China. Chinese scholars have made a series of new explorations and new expressions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the analytic method and the original empirical method.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thods, such as triple evidence method, separate "influence study" from "communication study", optimize "parallel study" into "parallel link" study, and study in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and "Macro-Comparative Literature", "Morphology" and "mutation Science" have made new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th its broad mind and great vision. It transcend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rench school and the American school, and combines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cultural horizon and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historical depth and the realistic care. The new academic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cultural poetics have also made the worl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nter the third stage of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如果将比较文学学术思潮形容为一个气象学上的风潮,那么可以说它发源于西欧,在法国加强为热带风暴,扩散到整个欧洲,越过大西洋,上世纪50年代后在美国形成台风,然后越过太平洋,进入亚洲的日本,60年代进入中国的台湾与香港地区,80年代登上中国的大陆,90年代后在中国大陆再次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方维保;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王升明,方维保;欲望与救赎:新时期文学性恋描写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王立;中土小说母题的外域信息源——再论古代小说中的赌技服人母题[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5 李现平;;比较教育学与比较文学握握手[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6 陈`,

本文编号:1486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86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a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