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创作主题与人物塑造探源——老舍《离婚》与乔伊斯《都柏林人》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 《离婚》 《都柏林人》 主题 人物 相似性 出处:《名作欣赏》2011年1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老舍《离婚》一蹴而就。而作品主题、人物与《都柏林人》极为相似。《离婚》的创作是否受《都柏林人》启发?本文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Abstract]:Lao She "divorce" was accomplished overnight. But the theme of the work, characters and "Dubliners" are very similar. "divorce" by the creation of "Dubliners" inspir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作者单位】: 河北联合大学;唐山师范学院;
【分类号】:I106.4;I0-03
【正文快照】: 社会黑暗,所以大家苦闷;也许是大家苦闷,社会才黑暗。张大哥一句话,道出了《离婚》的主题。《离婚》诞生于1933年北平的黑暗之中,老舍以他敏锐的眼光觉察到社会出了“总毛病”,于是以《离婚》为题,勾勒出北平黑暗、混沌的社会场景,揭示出北平人庸俗、怯懦、苦闷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冲;活画出北京市民人物的灵魂──评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增流,管建明;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陶震华;《尤利西斯》和《达罗卫夫人》意识流表现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段汉武,钱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创作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王晓琴;;“负起两个十字架”——老舍与基督教[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杨娴;曾美海;;虎妞命运悲剧的多维透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毛菁华;;试论老舍创作初期的文化价值立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吕煜;;詹姆斯·乔伊斯的思想精髓——百科全书《尤利西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韩晓婷;李海燕;;知识分子视野中的大众形象变迁——论鲁迅、老舍、余华笔下的大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王栋;;老舍与《红楼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周熙娜;;论《萝斯莉莉》意识流风格的艺术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晓敏;;浅议《人生拼图版》中的蒙太奇手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蔡军;;略论中国新文学研究中的几个版本学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吴国如;超越他者,,成为主体[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娟;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贺殿广;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8 何明燕;七宝楼台的光华[D];浙江大学;2012年
9 徐文广;中国现代战争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渊;《浪》:一部关于存在的“诗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水四;《都柏林人》顿悟艺术特色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沈婷;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雷鸣;委婉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静萍;论老舍和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思维[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晓燕;探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艺术[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7 詹淑雅;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芳;从政策到文艺[D];河南大学;2011年
9 饶文娟;二十世纪初美国小镇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舒子芩;老舍抗战文学中的英国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梅;《都柏林人》──老舍《离婚》的主要灵感源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 朱春燕;;“迷惘”的主题——评析《永别了,武器》(英文)[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崔明芬;从《离婚》谈老舍的幽默艺术[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4 周新;;解读诗人梅尔维尔:《克拉瑞尔》人物面面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白杨;《离婚》重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02期
6 徐德明;从《离婚》看老舍的小说叙事艺术[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04期
7 魏韶华;论老舍《离婚》的现代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秦宇慧;小市民的人生烦恼——关于老舍的《离婚》及其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鲁丹;从《村长醉酒》看戏曲人物塑造——民族戏曲创作欣赏漫谈之十[J];新闻与写作;1993年09期
10 如茵;葛优-《离婚》[J];大众电影;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建刚;;狂欢:一种颠覆的基调——论《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狂欢化主题[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赵光慧;;美国黑人文学主题初探[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吴兆武;;审美意识与人物塑造[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段兆麟;;以竹林为主题休闲农场经营管理[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主题:“The Global World and China's Media Environment”[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许华;;浅析《大宅门》中女性人物的塑造[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倩琦;葛永军;吴昊;;科技信息多维概念模型的建立[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三辑)[C];2008年
8 赵利;廖闻剑;彭艳兵;;基于中文主题的垃圾邮件过滤方法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9 赵炳章;;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主题[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吕晓禾;;我对梁三喜的人物塑造[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席根;煤矿题材的一部力作[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郭丽莉;《千钧。一发》蓄势待发[N];中国电影报;2008年
3 陈之;人性探索和人物塑造的可喜成功[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华夏电影发行公司董事长 谷国庆;让优秀影片感染更多人[N];人民日报;2010年
5 施勇祥;英雄群体中的个性闪光[N];文学报;2006年
6 杨廷玉;现代人特征 时代综合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7 沈源;革命先驱的伟大人格[N];光明日报;2001年
8 廖文;于平凡中发掘崇高[N];人民日报;2011年
9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N];中国邮政报;2005年
10 曹玉松;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N];中煤地质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跃敏;基于主题和主体框架的工程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曹林红;“国民性”主题的流变与中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7年
3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尤海燕;明代折子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 刘亮;晚唐乐府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观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探索[D];武汉大学;2004年
8 吴晓风;《红楼梦》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滟波;中国创世神话元素及其文化意蕴[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侯姝慧;20世纪新故事文体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甫志;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里象征与人物塑造及主题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霍月红;灵魂背后的黑洞[D];吉林大学;2005年
3 郑莉;《美国悲剧》中的主题和技巧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夏蕙筠;“白蛇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魏莅娟;运用视角和话语理论解读乔伊斯的《都柏林人》[D];兰州大学;2007年
6 赵双花;论五四前后小说译作对创作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静;张祜纪游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迟海;论宋词中的“悲秋”与“士不遇”主题(北宋篇)[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良彬;从浅唱低吟到泛着阵痛的独语[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孙冬梅;唐代人妖婚恋小说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7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8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