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叙事中的目标追求——以《西游记》和《堂吉诃德》为个案
本文关键词: 游走情节 目标追求 悲剧 喜剧 出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游走式"情节是长篇小说在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展开情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以"游走"情节作为主体的文本中,人物在漫长游走中的目标追求和无休止地游走与渴望归宿的目标期待对于丰富深化文本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游走"情节的角度还原分析《西游记》和《堂吉诃德》,认为《西游记》是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堂吉诃德》是写实主义亦庄亦谐的游走叙事;明晰两个文本的救赎与救世的目标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中的喜剧性,喜剧中的悲剧性"的独特审美感受。
[Abstract]:"Walking" pl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in which the novel develops and evolv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rich and deepe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xt by the goal pursuit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long journey and the goal expectation of endless wandering and longing for the destin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wandering" plot. Don Quixote, who thinks that Journey to the West is the wandering narrative of magic romanticism, and Don Quixote is the traveling narrative of realism and harmony. It clarifies the goal of salvation and salvation of the two texts, and the unique aesthetic feeling of "comedy in tragedy" and "tragedy in comed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I10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沁文;“追寻”与“在途中”——西方小说鉴赏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03期
2 杨经建;;追寻:中外文学的叙事母题[J];文史哲;2006年04期
3 饶道庆;意义的重建:从过去到未来——《堂吉诃德》新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2 周桂君;;古希腊神话语境下的济慈思想与审美倾向研究[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3 王萍;;“真”与“美”的内涵叩问及认知质询——济慈“美即真,真即美”中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研究[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4 张国光;鲁迅等定谳的金圣叹“腰斩”《水浒》一案不能翻——兼批周岭袭据罗尔纲抄自周鋉的误说之谬[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夏元明;《莫须有先生传》与《堂吉诃德》之比较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杨江平,李新灿;薛素姐性格言行的还原批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陈宏;孙悟空别称之宗教性内涵初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俞士玲;佛教发展与西游故事之流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荆学义;晚清武侠公案小说与农耕文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张生汉,刘永华;《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方言词语比较——以予词前的动词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胡全章;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询[D];河南大学;2005年
3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额尔敦;《江格尔》美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6 朱秀梅;“新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菡;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贾欣;论小说《西游记》对前西游故事的演进与超越[D];河北大学;2003年
3 罗文敏;论《堂吉诃德》之后现代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皮芳芳;韵文的叙事功能及其对通俗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洪敏;两种文体、两种观念[D];兰州大学;2006年
6 毛思敏;布鲁姆的“误读”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靳大力;服从上帝还是彰显自我[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詹慧芳;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西班牙流浪汉小说[D];南昌大学;2006年
9 周映虹;人性与极权主义的冲突[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叶丽玲;论康拉德的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洪燕;艾芜流浪汉小说与外国同类小说之比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2 杨经建;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当代流浪汉小说之比较[J];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3 肖鹰;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全球化与自我认同[J];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4 刘雪岚;俄狄帕的当代荒原历险记──试论托马斯·品钦对追寻叙事模式的运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1494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9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