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和康德
本文关键词: 郭沫若 康德 小说 文论 出处:《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康德的哲学和美学奠定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也是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美学源头之一。郭沫若在1926年前,喜爱和传播康德的哲学和美学。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借短篇小说《L銉nbenicht的塔》创造了有鲜明个性和思想深度的一代哲人康德形象;二、以康德美学思想作为他宣传的浪漫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支柱;三、以康德的主体论、道德论和自由论高度评价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他对康德哲学和美学的传播,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
[Abstract]:Kant's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German Romantic literature, and also became one of the sources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Love and spread Kant's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Thi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rough the short story "the Tower of nbenicht" created a clear personality and depth of thought of a generation of philosophers Kant image; Kant's aesthetic thought is regarded as the theoretical pillar of his Romantic view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ird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and Laozi is highly appraised by Kant's theory of subject, morality and freedom, and his dissemination of Kant's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I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46;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分析工具[J];中国法学;2002年05期
2 赵心宪;从“伦理想象”到“品味人生”——试论梁实秋前后期的人性论文学观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汪正龙;论文学意图[J];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4 宋功德;法哲学视野中的法律理性[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06期
5 谢永康;技术批判与马克思——一种实践哲学视野下的重新思考[J];江海学刊;2004年05期
6 杨民;“价值转形”与劳动价值论的回顾和新探[J];经济评论;2004年01期
7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王艳;谢军;;责任问题的价值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朱理;;论我国行政价值的失范与重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马予静;;西汉文章两司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考论[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晓红;;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公正原则[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5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翟桂萍;公共空间的历史性建构:上海社区发展的政治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4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5 周峗;“应当”的法哲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6 姜佑福;论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念”的基本差别[D];复旦大学;2006年
7 刘拥华;社会世界的底蕴:从二元论到二重性[D];吉林大学;2007年
8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10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佰志;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的终结——论康德从逻辑层面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2 潘秋枫;沉醉不知归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范增;魏晋南北朝赋学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立天;从神到人—奥运会仪式的变迁[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田琳;因为你与我同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寇嫒丽;现代文学与科学传播双重视野中的科学文艺家[D];青岛大学;2006年
7 孔兆政;论康德的权利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黄惊涛;臻于“悲剧”的生命与思想境界[D];湘潭大学;2003年
9 赵颖;张爱玲小说中的欧化句式[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0 粟欣泉;大众传播的道德制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彬;;郭沫若与翻译的现代性[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1期
2 袁荻涌;郭沫若文学翻译思想管窥[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3 张万仪;鲁迅郭沫若爱情婚姻对其创作的影响[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高扬;历史精神与艺术构想——论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心理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傅勇林;王维民;俞森林;;郭沫若翻译标准管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5期
6 魏红珊;论郭沫若的文艺美学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7 黄遵m8;;伏特卡与茅台——郭沫若《英诗译稿》读后[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8 ;晏济元书画北京专卖店[J];艺术市场;2011年01期
9 王维民;俞森林;傅勇林;;郭沫若翻译探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王俊棋;;在古今中西之间:郭沫若翻译的全景呈现——读《郭沫若翻译研究》[J];郭沫若学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Marián Gálik;高利克;;“果提克”式的居室与箱崎的一间小屋:散议郭沫若1919年10月10日对歌德《浮士德》的翻译(英文)[A];郭沫若文献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IGMA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孔令翠;王慧;;郭沫若论翻译[A];郭沫若文献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IGMA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祝勇;荣誉光环下的阴影[N];工人日报;2000年
2 蔡 震;郭沫若与浪漫主义[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刘泽先;艺术品市场天热槌不闲[N];北京商报;2007年
4 李长安;近现代名人书画稳定升值的新热门[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杨建民;徐志摩与歌德四句诗的六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记者 李晶;出人才 出精品 有市场[N];西安日报;2008年
7 晓臣;中贸秋拍 书画瓷杂各有斩获[N];中国商报;2007年
8 杨春;荣宝2006秋拍览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9 杨春;大千、抱石巨作亮相艺博会[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蔡树农;“花明”又一村[N];美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3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小华;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若秋叶之静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林;伟大的翻译家郭沫若:创作·思想与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夏清宇;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D];山东大学;2007年
4 叶航宇;诗歌翻译中的平行和变异[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邹琦;文学翻译中的注释[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6 刘楠;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D];西北大学;2010年
7 张洁;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解构主义特征[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庄鸿文;沈从文与卢梭—一种美学观念上的沟通[D];厦门大学;2006年
9 张万敏;郁达夫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严雯;歌德对宗白华艺术人生观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94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9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