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想象”与“浪漫主义生态学”——论布伊尔与贝特的生态批评理论
本文选题:生态批评 切入点:环境的想象 出处:《名作欣赏》2010年3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态批评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英美两国是这一新兴的文学批评模式中两支最重要的力量。本文将对英美生态批评的代表人物乔纳森.贝特和劳伦斯.布伊尔的生态批评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其代表作《浪漫主义生态学》和《环境的想象》对其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围及主要特征进行概括和阐释,以期把握英美生态批评的特征和全貌,进而拓展中国生态批评视野,深化中西生态批评的对话与交流。
[Abstract]:Ecological criticism is a new literary criticism mode.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ces in this new literary criticism model.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theories of Jonathan Bette and Lawrence Boyl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bined with his masterpiece Romantic Ecology an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author generalizes and explains the scope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is ecological criticism, in order to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hole pictur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ecological criticism. Then expand the vis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criticism, deepen the dialogue and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cologic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良;;亲近自然 诗意栖居——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中国比较文学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3 袁鼎生;;生态批评的规范[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4 张华;;生态批评的现代性背景及其当代发展逻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3期
5 刘正凤;;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论[J];企业家天地;2010年02期
6 刘文良;;试论生态批评的原则[J];当代文坛;2007年02期
7 穆艳秋;;文学的生态批评发展前景述略[J];山花;2010年14期
8 温越;;生态批评:生态伦理的想象性建构[J];文艺争鸣;2007年09期
9 刘蓓;;生态批评的“环境文本”建构策略[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10 李晓明;吴承笃;;当前国内文艺与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3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王宁;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9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视野与尺度[N];中国艺术报;2005年
10 依可;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2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7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8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2 蒋文;生态危机中的文化反思[D];四川大学;2007年
3 顾冀梅;乔纳森·贝特生态批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张莉;开启回归自然之窗[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大艳;灭绝还是共存—《白鲸》和《怀念狼》生态文化主题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6 何立强;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卉;生态批评的视野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朋丽;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文心雕龙》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永霞;在自然的沉思中相遇—陶渊明与梭罗的自然观比较论[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70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70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