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归剑于鞘与再试新锋——鲁迅与森鸥外历史题材创作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8-03-05 12:56

  本文选题:森鸥外 切入点:鲁迅 出处:《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同时具有最真实的理性色彩与最大的文学重创弯曲度的历史题材小说领域,鲁迅与森鸥外由于写作目的不同而体现出了社会批评意义上的差距,对现实的关怀、干涉程度与方法的不同也导致了文学风格上的差异。鲁迅始终坚持古为今用的立场,《故事新编》的风格较为统一,对史实的取舍与作家的虚构都服务于批判的主题;森鸥外则基于摆脱现实的目的而选择历史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其模糊的历史观导致了作品外部风格甚至内在主题上的矛盾。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novels, which has the most real rational color and the biggest literature inflection at the same time, Lu Xun and Mori Gull show the gap in the sense of social criticism and concern for the reality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writing purposes. The different degree and method of intervention also lead to the difference of literary style. Lu Xun always insists on the position of using the past for the present, the style of the New Story is relatively unified, the choice of historical facts and the fiction of the writer serve the theme of criticism; For the purpose of getting rid of the reality Mori chooses the historical theme for literary creation. His vague view of history leads to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external style and even the internal theme of his works.
【作者单位】: 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I210;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守金,李扬;“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时期文学探索的终结——对20世纪90年代一种小说潮流的审视与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辛刚国;六朝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情采关系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传彪;诗歌翻译:诗形、诗味、诗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刘峰;文艺雅俗之辨[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5 王吉鹏,赵月霞;鲁迅、高晓声对农民心路探寻的比较[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6 曹禧修;;《示众》:独异的杰作[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7 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张健;中国现代政治讽刺喜剧论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颜浩;民间化:现代同人杂志的出版策略——20世纪20年代的《语丝》杂志和北新书局[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李军学;论喜剧艺术的本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耕宇;元和到元(礻右)文学的创新与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5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张爱玲的前期作品谈其女性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罗梅;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的探索[D];四川大学;2002年

3 刘春慧;性别视角下的透视——海明威张贤亮女性意识的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焦锐男;焦虑中的抗争[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6 江红英;纯净天堂的营构和坍塌[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东方;胡适的文体理论及其文学史意义[D];青岛大学;2003年

8 崔云伟;论鲁迅文本中的表现主义绘画感[D];青岛大学;2003年

9 朱燕萍;鲁迅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兰守亭;新视野中的旧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明巍;;鲁迅与比较文学浅析[J];华章;2011年17期

2 孙晨;;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付飞;;《狂人日记》之比较[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4 金博雅;;鲁迅和梁实秋的文学翻译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韩丹丹;;背道而驰还是殊途同归——目的论视角下林纾与鲁迅翻译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金博雅;;浅析鲁迅的文学翻译目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7 朱宏伟;;生命的移植——鲁迅《药》和芥川龙之介《湖南的扇子》比较[J];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04期

8 丁长永;;人间的憧憬与天国的沉溺——《好的故事》与《蔚蓝的王国》比较鉴赏[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9 周战军;;鲁迅与马克吐温作品中讽刺手法比较(英文)[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10 王东风;;“《红与黑》事件”的历史定位:读赵稀方“《红与黑》事件回顾——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有感[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洛汀;;文艺家岂可不问政治[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2 齐爱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喜剧美学的继承与独特贡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夏昭炎;;艺术和艺术家的“头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4 李国华;;“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略论市场经济下文艺批评家的品德人格修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林建煌;;中国气派 中国风格——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许雨浓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雯丽;;浅谈人文精神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冯智强;;学者型翻译家梁实秋翻译思想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宏梁;;艺术不是迷信和伪科学的婢女[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郁烈;互文的可能性[N];甘肃日报;2004年

2 敖忠;诗人应当是怎样一种人?[N];文艺报;2000年

3 郑国庆;现代文学的传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孟繁华;重新面对伟大的传统[N];光明日报;2001年

5 《鲁迅研究月刊》副主编 张杰;国外鲁迅研究三重镇[N];天津日报;2005年

6 ;鲁迅艺术文学院[N];人民日报;2007年

7 王富仁;内部比较与外部比较[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泸县九中 邓洪容;把握抒情载体 体悟作者情感[N];泸州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刘悠扬;唤回那些消逝的“文学课堂”[N];深圳商报;2009年

10 王干;文学与疾病[N];北京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天;庞德与鲁迅“非通顺”翻译之比较[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2 郑光泽;中·韩新文学史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3 金巍;鲁迅与韩国作家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4 金巍;鲁迅与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5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小说讽刺艺术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6年

6 朱淑芳;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与鲁迅的文艺观[D];中南大学;2007年

7 张红雪;论鲁迅与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人物”[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邓永一;鲁迅与夏目漱石作品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齐小霞;乔伊斯与鲁迅短篇小说共同之处的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10 石素文;活着的方式[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70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70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9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