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
本文选题:多元系统论 切入点:意识形态 出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五四前后的翻译文学经历了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特殊过程。五四前(1898年~1919年),文学翻译的目的往往是借鉴外国的思想和文明,“思想启蒙”和“消遣娱乐”成为当时文学翻译的选择规范,形成了保守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静态经典性;五四后(1919年~1927年),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文学改革”和“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成为翻译选择的主流,译作竭力充分表现原文,形成了改革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动态经典性。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experienced a special process from the edg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system to the center. Before the May 4th Movement (1898 to 1919), the purpos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was often to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thoughts and civilizations,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and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Recreation and entertainment "became the choice norm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t that time."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from 1919 to 1927), various western trends of thought poured into China, and literary works of "literary reform" and "reflecting reality"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translation choices, and the translations tried their best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texts. It forms a library of translation forms and dynamic classics.
【作者单位】: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899-1979)[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玲;90年代张恨水研究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张聪;;意识形态对20世纪中国翻译实践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张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精神实质——兼评八十年代朦胧诗的现代美学特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唐玉娟;谭少青;;译者措辞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7 范云,邓忠,范振东;的语视角下翻译的不对等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王青;;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早期译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刘丹;《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与中国民族文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曹冬梅;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2 钟吉娅;汉语外源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5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永东;租界文化与三十年代文学[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革;中国文化局限词及其翻译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颖;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与再创造[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梁鸿;论二十世纪小说家族主题流变倾向[D];郑州大学;2000年
4 连幼平;维新派的翻译理论及实践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影响(1894—191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建红;奈达理论和旅游资料英语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6 彭春华;晚清政治法律著作汉译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7 吴南松;英语格律诗汉译方法回顾与思考[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8 曹赛先;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D];湖南大学;2001年
9 杨家勤;语境与翻译[D];安徽大学;2001年
10 何颖利;二十世纪留学生文学的家园情结[D];郑州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世坚;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漫;;“赵树理方向”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2 张莉;;从《海瑞罢官》《谢瑶环》看十七年新编历史剧“清官”戏的模式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潘红;谭学纯;;林译《迦茵小传》: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修辞重构[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3期
4 潘冬;;绰号的意识形态意义研究——以《水浒传》中108将绰号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梁归智;;审视晴雯与晴雯嫂子的审美接受[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汪丽萍;;“文革”时期文学类“皮书”潜在效应考究[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7 王晓岗;;论清末民初新小说的文学生产史地位——兼及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石晓岩;;从《娇妻》到《娜拉》:民初与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创造性误读[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9 弥华;;路遥的文学追求与艺术特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盛涛;;鲁迅文化镜像的变脸:从半张脸的神话到模糊面孔[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宁;;互联网时代的欲望呈现与意识形态生产——以新浪博克“文学死了”事件为例[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贺仲明;;新世纪初中国文学思潮的意识形态特征[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江腊生;;反抗·自恋·消费——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阐释[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4 王铁仙;;瞿秋白的大众文艺论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景雷;;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6 张桃洲;;没有诗——一首诗的副本[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亚骥;;瞿秋白的后期文论[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8 郑崇选;;当代中国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学转型[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9 王光明;;再次把自己献上祭坛——读邵燕祥《一本书的跋语》[A];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炯;;新时期我国文艺前进的光辉指针[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繁华;重新评价红色历史的书写[N];文艺报;2006年
2 傅月庵;幸好,我们还有“狼”![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刘宏志;错位的“先锋”[N];文艺报;2008年
4 访问 金泰昌 翻译 茹杨;唐晓渡:精神自治与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王小鲁;诗人还是不是那个为世界喊疼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黄中骏;30年来关于文艺问题的观念创新[N];中国艺术报;2008年
7 唐晓渡;在近乎废墟的过去和有待拓展的未来之间[N];经济观察报;2006年
8 张学昕;穿越存在的“黑洞”[N];文艺报;2008年
9 张春田;如此繁华,如此苍凉[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李万武;与现代主义相遇的现实主义文学[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赖英晓;饥饿叙事的意识形态建构[D];上海大学;2009年
4 贾振勇;超越幻想的锁链[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吴高泉;乡土叙事[D];浙江大学;2006年
6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敏;“伤痕”与“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明;文学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陈正敏;意识形态与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莉莉;从多元系统论角度看鲁迅的文学翻译观[D];贵州大学;2006年
2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3 桂念;萌芽时期中国儿童文学之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振飞;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政治意识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王凤霞;从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D];新疆大学;2006年
6 王兰兰;中心与边缘[D];河南大学;2008年
7 杨晓红;意识形态和诗学对林纾翻译中归化策略的操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吴慧敏;《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沈阳;知识女性与革命话语之间的困惑[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贺敏;转型期的困惑与亢奋[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72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72608.html